突出历史特色、文化特色、主题特色,结合山体地形地貌、植被状况,青岛60个山头公园进入全面整治阶段——

“一山一策”,重塑城市绿色空间

2021年,对于青岛城市公园体系建设而言,开启了全新的探索。正在发生的变化表明,丰富的城市公园业态,有利于提升绿色“能级”,有利于更好地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在北岭山森林公园,一处占地3000方米的全民活动广场于日投入使用,新增的羽毛球场、儿童游乐设施等让居民实实在在享受到便民福利;在金家岭生态公园,盘山步道沿线景致愈加旖旎,登上山顶的观景台,山海城交融的城市风光尽收眼底……深秋初冬正是赏景好时节,家门口各具特色的山头公园成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今年6月,全市启动山头公园整治工作。明确到2022年底前,重点整治七区60个山头公园,为市民提供更加舒适、便利的公园环境。其中,市南区9个,市北区10个,李沧区9个,崂山区3个,西海岸新区14个,城阳区5个,即墨区8个,由辖区制定具体建设提升方案。因浮山和太山跨区,由市级统筹制定整治方案。

整治工作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和“因地制宜、一山一策”的要求,坚持科学规划,保护优先,注重对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最大程度保留和复壮山上原有植被群落,提倡选用生态透水材料、乡土树种,体现山头公园环境“自然、生态、野趣”。突出历史特色、文化特色、主题特色,结合山体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植被状况,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打造不同风格、独具特色的山体公园,避免千篇一律、千山一面。

山体是青岛重要的生态资源。山头公园整治既是基于我市地形地貌特征,衍生出来的一种满足高密度城区人们对公园需求的方式,也是在建设“公园城市”大背景下,城市品质提升的一次实践探索。而如何利用地形地貌特点、顺应群众需求,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山头公园,需要更多城市治理“良方”。

重拳整治,还山于民还绿于民

日前,记者来到崂山区金岭山生态公园,沿登山步道而上,两侧树木郁葱,设置了多处特色景观节点,附不少居民在此健身、遛弯。“我隔三差五就过来转悠,现在正是赏景的时候,树木的叶子都变色了,可以说是一周一个光景。要是上了山顶俯瞰,那更是美景尽收眼底。”家住附的王女士满心欢喜。

金岭山生态公园占地面积2220.3亩,位于崂山区中心城区核心地带,毗邻金家岭街道2个社区,中韩街道5个社区,周边还有多处办公单位、学校等,辐射人群众多。早在2017年,金岭山生态公园就开始启动建设,重点围绕生态修复、山体绿化、登山(防火)通道、基础服务设施等内容实施建设。现下,金岭山生态公园正在进行品质提升工程,其“生态、休闲、健身”功能还在不断提档升级。

“在整治提升过程中,我们对违法建筑、坟头墓地等进行了清理、整治,通过因地制宜的方式对原有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和修复,完善了基础设施。”崂山区金家岭生态保护开发中心副主任李广海介绍,以盘山步道旁的一处生态水池为例,原先是周边居民种菜使用的临时取水点,工作人员在整治过程中清理了周边的菜地,并设计成了一处节点景观,目前还可以作为消防蓄水的补充用水使用。

记者注意到,金岭山生态公园里的部分树木还悬挂了标识牌,牌上标注有树木的名称、科属、以及二维码,扫码即可查看树木的详细资料。李广海介绍,目前公园内的树木有一二百种,不少特色树木上都设置有标识牌,方便市民了解植物知识。后期还将继续深挖公园所在区域的历史文化资源,增加公园的文化特色。

如今,愈加秀丽的金岭山生态公园已成为周边居民家门口的网红打卡地,而这也是我市众多高颜值山头公园完美蜕变的一个缩影。目前,市南区田家村东山、李沧区老虎山公园、城阳区丹山公园、即墨区岘山公园等一批山头公园都正在不断蜕变升级。

接连几个月以来,青岛市山头公园整治工作指挥部办公室组织各区通过徒步查看、社会调查等方式,全面摸清60个山头公园现状及存在问题,分门别类确定山头公园规划建设方案,同时,紧盯群众反映强烈的山头公园问题,进行了持续的重拳整治。此外,还专门成立了督查组,对各区违法建设清理整治、坟头墓地清理整治、规划建设管理以及交办督办事项办理等情况进行了督导检查,并按照“督帮一体”的原则,积极协助各区解决山头公园整治工作中的困难问题,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切实还山于民、还绿于民。

按照整治“施工表”,当下,青岛已进入山头公园的全面整治阶段。各区市、部门正加强合作,确保按时、高标准完成山头公园整治建设任务。

老牌公园“蝶变”,串联更多绿色城市空间

其实,青岛山头公园的历史由来已久。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市精心规划建设了观海山、观象山、信号山、青岛山、贮水山、太山、北岭山、嘉定山、墩山、楼山10座山头公园,成为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记者注意到,本次山头公园整治中,这10座山头公园均在名单之列。青岛农业大学园林与林学院院长刘庆华表示,青岛地形以丘陵为主,建设和提升山头公园能很好地与城市特点相结合。山头公园的整治既是城市生态修复的一个过程,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城市绿地不足的问题。

此外,《青岛市山头公园综合整治方案》提到,基于太山现有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浓厚的人文资源,规划串联中山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和榉林公园四个公园的绿道,形成三环一线:全民阳光绿道环、最美花道环、溯源绿道环和最美登高观景线。还将沿道路等高线串联多个观景点,规划休憩廊架,局部拓宽、增设观景台。11月8日,太中央公园生态绿道建设项目有关信息公示,征求公众对项目的意见和建议。

这也意味着,整治不仅聚焦山头公园本身,还将串联起更多的城市空间。眼下,中山公园作为2021年青岛第37届菊展主会场,正在上演花事盛宴;动物园十几年如一日的低价门票,持续吸引着不少家长带孩子前去游玩;植物园作为首批“青岛森林氧吧”之一,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自然的魅力……把各美其美的城市老牌“宝藏地”融入美美与共的生态大环境中,青岛正在以绿道为轴重塑城市空间新形态。

今年7月份,北京林业大学教授何昉在受邀参加全市园林林业大讲堂中提到,各类绿地发挥不同的生态、景观功能,并且在空间上呈散布状态,各类绿地互相孤立,缺少内部的联系,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受阻,而绿道最重要的功能是,通过连接其他各类非线型绿地形成一个整体,使得城市绿地系统功能更加完善,动态衡更加稳定,地域特征更加明显,扩展更加适应城市发展,发展的可持续大大加强,从而起到良保护的目的。

日前,《青岛市“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出台,明确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市将依托“山、海、城”地域特征,推进山水林田海岛湾系统治理,推动公园城市建设,全面推行林长制,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完备、效益显著的城乡一体化生态空间格局。“十四五”末,全市森林覆盖率提升至1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不低于40%,建成区绿地率不低于3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15方米。

从“小生态”抓起,守护绿色还需久久为功

众所周知,青岛有着“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不寒不暑,可舟可车”的美誉。但在刘庆华看来,青岛绿色“能级”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从气候的角度来讲,青岛其实适宜许多植物的生长,而目前公园里面的植物种类还远未达到应有的丰富程度。”他继而提到,如今的生态园林不仅是人和植物的园林,还应该是人与其他生物和谐共存的园林。植物的种类更加丰富后,能够为更多的鸟类和其他的小动物提供生存的基础,而物种多样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在研究中,何昉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野生动物进城。以深圳为例,《深圳自然笔记》曾写道:“深圳市建市的33年中,大部分野生动物已经在这片土地上消失,完全失去踪迹的有赤麂、水獭、大灵猫……”而据媒体报道,2017年,野生动物在深圳频繁出现,其中,国家三级保护动物豹猫是国内首次在大城市中心地带发现的稀有野生动物。“可以通过绿道、生态廊道的建设,扩大动物的栖息地范围,让动物进城。”何昉表示。

此外,不少“稀客”还频频到成都“串门”。2020年度成都市生物多样监测报告显示,在植物方面,与已公布的成都市原有植物3390种相比,成都市新增植物1069种,新记录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7种;在动物方面,与2018年记录的陆生野生动物625种相比,2020年成都市新记录动物种数共计75种。

“其实,每个山头公园本身就是一个小的生态系统,它们叠加又构成整个城市的生态系统。山头公园的建设和提升,不仅仅是修出一些道路或者活动场所,更重要的是把生态系统恢复并维持下去,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好青岛城市公园体系建设。”刘庆华表示。

毋庸置疑,公园的升级,也是城市的更新。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借鉴成都等先进城市经验,汇集各方力量,我市正在编制公园城市规划,将进一步为“公园城市”建设提供方向指引,从而切实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转化为城市发展的生动实践。(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刘栋)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