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冬奥筹办中的一件大事,创造出丰厚的冬奥遗产,为承办城市及民众带来长期积极收益,既是成功办奥的一个重要标志,也体现着国际奥委会的改革精神。1月19日,北京冬奥组委面向全社会发布《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报告集(2022)》,包括体育、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城市和区域发展等七个单册遗产报告。

经济“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冰雪产业快速发展

到2021年初,全国已有654块标准冰场和803个室内外各类滑雪场,较2015年增幅分别达317%和41%。2020-2021雪季冰雪旅游人数2.3亿人次,冰雪旅游收入3900亿元。

冰雪赛事蓬勃发展

2018-2019赛季全国冰雪赛事达75项,世界女子冰壶锦标赛、单板滑雪大跳台世界杯、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等国际赛事纷纷落户中国。

科技冬奥成果丰硕

截至2021年11月,已启动80个重点项目。专项启动以来,围绕场馆、运行、指挥、安保、医疗、气象、交通、转播等关键场景,已有37个项目的112项新技术成果在测试赛中落地应用,并将服务北京冬奥会赛时运行。

社会全面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校园冰雪运动蓬勃发展

围绕“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将冬季运动项目纳入教学体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冬季健身运动,熟练掌握一至两项冬季运动技能。截至2020年,全国共认定“青少年校园冰雪运动特色学校”2062所。

志愿服务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志愿服务工作带动下,民众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日益高涨,截至2020年底,“志愿北京”信息平台实名注册志愿者人数突破443.6万人。2022年北京冬奥会赛会志愿者招募过程中,全社会报名积极踊跃,报名人数达115万。

国际交流不断

选聘37名外国专家、引进207名外籍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到筹办工作中来,在场馆设计、赛道建设、竞赛组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民开启“四季健身”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逐渐成为公众生活方式。北京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占常驻人口的50.18%。采取多种方式宣传普及低碳生活理念,引导社会公众践行绿色出行、垃圾分类等低碳环保行为。

文化带动中国设计和中国制造

增添城市公共文化空间

截至2021年底,全国建设冬奥文化广场43个,遍布19个省区市,为广大市民感受冬奥、参与冬季健身提供了平台。

传递中华文明

冬奥系列文化产品的设计创作,生动体现了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带动中国设计和中国制造。16类5000余种冬奥特许商品的设计、研发和销售成为传播冬奥文化的载体。

传播中国声音

“北京冬奥宣讲团”截至2021年12月共开展370场系列宣讲活动,线上受众超过1亿人次;“全球之声”海外电台在17个国家19座城市通过10种语言发布冬奥筹办进展,传播冬奥声音。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