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后现代主义代表作家托马斯·品钦的代表作《万有引力之虹》精装全译修订本由译林出版社重版推出。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该书的重版修订经历了8年时间,译者张文宇当年为翻译此书,甚至放弃博士学业、错过评职称的机会。

读者

没有人敢说真正读懂了

《万有引力之虹》小说的情节主要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几个月,内容囊括从社会学、历史学、性心理学,到数学、化学、物理学、弹道学、军事学。作品中有400多个人物出场,涉及军人、科学家、技术精英、财阀头脑、特工等。书中70多个场景发生的地点遍及南北美洲、非洲、中亚、东欧和西欧。

庞大的知识体系和晦涩、艰深的写作手法,为文学评论界带来了无数的话题,也为普罗大众的阅读设置了极大障碍,让它成为“挑战高智商”这一阅读类型的代表作品。作为一部“后现代史诗”,小说1973年出版后曾引起极大争议,有评论表示,“出版近50年,没有人敢说真正读懂了这本书。”

此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将《万有引力之虹》列入自己的推荐“明星级”科幻书单,并将其视为“主流文学与科幻文学争抢的小说”,“这本书被奉为现代文学的顶峰之作,其内容很科幻,梦幻般的复杂情节中充满了物理学、火箭工程学、高等数学、心理学等科技元素。不过其后现代文学那凌乱晦涩的梦呓,以及800多页的长度,是对阅读的一个考验。”刘慈欣说。

作者

40年来没有一张照片面世

同《万有引力之虹》本身的种种谜团相比,其作者托马斯·品钦更是谜一般的存在。曾有人评价说,诺贝尔文学奖应该是他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也应该是他的。

托马斯·品钦曾在康奈尔大学攻读工程物理学,在美国海军服役两年后,又转入康奈尔大学,获得英语语言文学学位。1974年,他因《万有引力之虹》被授予美国全国图书奖,但拒绝领奖。成名后,他消失得非常彻底,以至于40多年来,没有一张他的照片流传于世。甚至当有好事者去康奈尔的年级名册上查访旧档案时,竟然发现唯独品钦的那页上照片不翼而飞。

译者

为专心翻译放弃博士学业

作为一部难度较高的经典作品,《万有引力之虹》的翻译和校订过程也是一次跋涉。记者了解到,2008年《万有引力之虹》简体中译本由译林出版社推出,填补了中国翻译界的空白,也成为继《尤利西斯》《追忆似水年华》后该社推出的另一部经典作品。

“品钦这部小说,出了名的难读。”译者张文宇表示,“后现代小说,往往打破了传统的、多数读者习惯的审美距离,有时近到看似毫无意义的行为,有时则远到小说元结构的消解,弄得小说不像小说,至少不太像传统意义上的小说,使读者在建立阅读连贯的过程中颇费周章,甚至不知所云。但优秀的后现代小说,其魅力也恰在于此,距离打破,共鸣减少,张力剧增,需要读者付出更多的阅读努力。但如果努力成功,也会因此而获得更强烈的审美感受。”

张文宇是厦门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博士,之前曾担任品钦作品《葡萄园》的翻译工作。此后,张文宇考入厦门大学数学系“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应用”方向攻读博士学位,并接受了《万有引力之虹》的翻译工作。当他发现翻译与研究无法兼顾后,放弃了人工智能博士学业。

首版推出近十年之后,张文宇对译文做了全面修订,对原译本中不够精准以及知识性错误的地方均进行了改正和优化,修订超过2000处。例如,第一部标题原文是“Beyond Zero”,原译为“零之下”,现在改为更加准确的“零之外”;题记原译为“大自然只解演变,不解生死”,考虑到火箭专家冯·布劳恩科学家的身份,此次去演绎化,改为更加直白的“大自然只有形态演变,不会彻底消亡”。

张文宇认为,对于《万有引力之虹》这样的经典著作,在译文上更是值得一遍遍打磨修缮,才能向传说中的“完美”艰难靠近。此次修订工作,从搜集读者意见,到重读原著、全文修订,他又花费了8年时间。(文/记者 张知依 统筹/刘江华)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