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统一北方,趁着刘表新亡,幼子刘琮,紧接着又率领大军南下,荆州恐惧曹操威势,顺风而降,曹操的权力达到了巅峰,当时四海之内,无不归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此时中国只剩下两个诸侯势力还没有归顺曹操,分别是之前依附荆州,驻扎在新野的刘备,以及坐拥江东继承父兄之志的孙权。
曹操决定一鼓作气,他率领二十万大军号称是八十万大军,气势汹汹的向江南扑了过来,尽管高喊着匡扶汉室的口号,但是我们的刘皇叔也不是傻子,还是知道自己几斤几两的,只有到江东,依附孙权,两家合力才有抵抗曹操的可能。
孙权这一边也不淡定,因为当时曹操为了最大可能减少损失,派人来游说江东,说服孙权只要称臣,依然会让孙权驻守老家,享受荣华富贵。
但是孙权心里明白得很,只要自己投降,是肯定没有现在的地位的,很有可能就像投降的荆州之主刘琮一样,被曹操随便找个理由安排到荒凉的青州当刺史去了。
为此孙权展开了会议,就曹操劝降一事询问各位文武大臣的意见。孙权的文人谋士们,长使张昭等人极力奉劝孙权投降曹操。
张昭是这么说的:曹操是豺狼虎豹,挟持天子以征讨四方,动不动就用朝廷的名义来发布命令。今天我们如果进行抗拒,就更显得名不正而言不顺。况且将军可以抵抗曹操的,是依靠长江天险。
现在,曹操占有荆州的土地,刘表所训练的水军,包括数以千计的蒙冲战船,已由曹操接管,曹操计全部船只沿长江而下,再加上步兵,水陆并进。这样,长江天险已由曹操与我们共有,而双方势力的众寡又不能相提并论。不如投降曹操。
当时的文官集团纷纷附和张昭的意见,只有鲁迅沉默不言。孙权原本抵抗曹操的决心也有一些犹豫,在会议结束之后,鲁迅走上前去,说出了自己的意见:"就我一事来看,像我和文官们都可以投降曹操,只有将军不能。"孙权赶忙问为何。
鲁迅接着说道:"我和那些文官贵族投降曹操,处于我们在江南的名声和地位,依然会有着以前的官职和财富,可是将军却不同,此后行车不过一乘,仆役不过两名,其能够坐南朝北称孤哉!"
这番话说到了孙权的痛点,他不由得惋惜道:满朝大臣,都只为自身考虑,只有你和我想所同。子布(张昭)等人让我太失望了。随后孙权召回了在洞庭操练水军的周瑜,在获得周瑜和鲁迅的肯定之后,孙权有了足够的底气发动这一场战争。
尽管当时江东士族集团在东吴内部的势力很大,话语权不低,但是孙权有着军队为后盾支持,张昭等人也只能顺从孙权,向着曹操开战,如果不是鲁迅的坚持,恐怕现在历史就已经改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