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塞外民族同样起到了深远的影响,每当中原内乱,或者是王朝衰弱的时候,边关的异族就会趁虚而入,比如东晋的八王之乱,南宋和明朝的灭亡等等。


(相关资料图)

但是这也让人感到好奇,在三国时期的乱世,军阀们打的不可开交,为何却没有外族入侵呢?其实你看看是哪些大将在镇守边疆就知道了。

首先要了解一下,三国时期,边境都有哪些外族军事力量存在,在东北方面,有着高句丽、沃沮、百济,在北方的蒙古草原,则是乌孙、坚昆、匈奴、乌桓,鲜卑等族,西北方面是河西的羌人,南部则有南蛮族和山越。

在这些势力当中,威胁最大的有三个,一个是西北部的羌人,一个是匈奴,还有一个是崛起的新势力乌桓国。

汉末镇守西北的将领,不是别人,正是引起天下大乱的董卓,虽然董卓在黄巾之战的表现有些拉闸,并且为人残暴,但是这并不能掩盖他对汉廷边疆的贡献,董卓并非门阀大族出身,因此也被朝中的士大夫阶层和世家所看不起,但是却能统帅西凉兵马,足以证明其能力。

史书记载,董卓年轻时,也是一员猛将:"(董)卓有才武,旅力少比,双带两鞬,左右驰射。"

公元166年,鲜卑人入塞,与叛乱的羌人联合,对抗东汉政府,董卓出任军司马,在平定幽、并、凉三州叛乱中发挥了重要贡献,到了167年,叛乱的羌人进犯三辅,董卓更是带兵出击,斩其首领,俘虏万余人。从此董卓名声在外,让羌人胆颤。

公元195年,北方的南匈奴联合袁绍,参与了中原封建军阀的混战,并且占领了黄河流域诸多郡县。但是迫于很快崛起的曹操压力,到了202年,此时袁绍势力覆灭,南匈奴首领只好归附曹操。

而曹操为了北方的稳定,将南匈奴分为五部每部择立贵族为帅,另选汉人为司马对其进行监督。彻底消除了北匈奴对朝廷的威胁,曹魏政权也就完成了对北方的统一。

随着乌恒国的势力逐渐壮大,曹魏采取了主动出击的策略,在207年,曹操亲征柳城的袁尚、袁熙与乌桓。在白狼山,曹操的先头部队和敌兵遭遇,将军张辽主动出击,率兵大破乌桓军队,而他最高光的时刻,还斩杀了以"骁武"著称的乌桓单于蹋顿。史书记录这场战争"其疾如风,虏众大崩,胡、汉降者二十馀万"乌桓国也就退出了历史。

在南部,蜀汉丞相诸葛亮,也是亲率大军,平定了造反的南蛮部族孟获等人,这个相信无需多说,"七擒孟获"的典故大家也都听说过。另外一边,东吴的孙权,也主动往南方内地山区展开扩张,设郡置县,孙权在位期间,吴军和山越人有过多次交战,屡屡获得胜利,到了孙权晚年,山越人基本都被纳入吴国的编户齐民中。

从上述的结果我们不难看出,镇守和防御边疆的,都是有头有脸的名将,在错综复杂的局势下,依然牢牢的保持住了边境的稳定。

相比之下70多年后晋朝的八王之乱,西晋亡国,异族入侵,导致了中原将近三百年的动乱,也就能够理解晋朝为何如此不受史学家待见了。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