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政全称提督学政,是清代地方文化教育行政官员,但是和一般的地方官员不同的地方在于,学政是由皇帝亲自委任指派,有点类似钦差的身份。
所谓主管文化教育,其实就是主持科举考试,在古代科举是一件很大的事情,所以,学政的地位自然不言而喻。
(资料图)
至于说,学政能够对抗巡抚,那是没有道理的冲突,学政虽然牛叉,而且是对皇帝负责而不对督抚负责,但是想要扳倒督抚也是很困难的,总体来说,学政相当于清朝科举学术体系内的成员,与地方行政机构是井水不犯河水,谁也不会主动招惹谁,很多时候,还需要相互帮助。
本文还是要详细的科普一下,学政到底有多厉害,以及历史上学政与巡抚交叉的故事。
清代学政到底有多厉害?
在我看来,学政在两方面很厉害,一方面是在科举方面有着很大的权力,比如我前一段时间一直看的《儒林外史》主要就是讲学政的,范进中举后,又考中进士,当的官就是学政,能够当上学政,到地方去走一走,很多官员都得敬畏三分。
因为不管官员的官有多大,他的子孙后辈、同乡好友等等有瓜葛的人,想要混仕途,必须走科举这一条路,而科举的第一关就是乡试,在乡试当中只要文章写得差不多就看学政的了。
另一方面,我认为也是学政最厉害的一点,就是掌管全国的各种生员,在古代读书人的地位很高,而读书人就是生员,读书人有问题不用地方官府来管,《大清律例》中就规定:生员犯罪"其情节本轻罪止诫饬者,审明移会该学政查核",而地方长官不得私自拘押惩处生员,生员见地方官员可以不下跪,而见了学政,是必须要行大礼的。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在太平天国起义前,清代的生员数量多达九十多万,这些人拥有相当大的特权,可以免除赋税,还有很多福利,作为掌管这些生员的主官,学政自然很重要了。
从一柱楼文字狱案,来看学政与督抚之间的关系
本来学政是不参与司法案件的,但是有清一代,尤其是在乾隆年间,学政几乎跟很多案件都有扯不开的关系,这种案件通通都是文字狱案,在乾隆执政的六十多年里,光大的文字狱案就多达130多件。
本文要说的案件,就是《宰相刘罗锅》里面的"好官"刘墉所引发的,刘墉在乾隆四十三年担任江苏学政,为了能够获得乾隆的赏识,刘墉十分热衷于兴文字狱案,刚刚到任的刘墉就给乾隆奉上了一份《岫亭草》文字狱案,结果查了半天,原来是个乌龙,乾隆也大失所望,还训斥了刘墉。
结果这个时候就发生了《一柱楼》文字狱案,以前江苏有一名举人叫徐述夔死后,其子徐怀祖为怀念其父亲,将徐述夔生前的作品整理刊印,做成《一柱楼诗集》,在江南地区挺有影响力的。
结果后来徐家与一个监生闹矛盾,这名监生就上告官府,说这本诗集是逆书,当时很多生员考不上科举,就以文字狱为由诬告别人,在当地官府的主持下,当时徐家已经同意给这名监生10两银子,但是这名监生就是不依不饶,继续上告。
正愁没有文字狱案的刘墉得知后,立即展开调查,结果发现,诗集中果然有侮辱朝廷的句子,其中有一句"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最为可疑,刘墉上报乾隆后,乾隆又找了很多专门负责挖掘文字狱的官员进行挖掘,然后就发现这确实是辱骂朝廷。
在此前审理此案没有认真办理的,都遭到了乾隆的严肃处理,其中江宁布政使陶易对案件发生时没有当回事,直接严办,为了惩戒地方官员玩忽职守,轻于"文字"的追查。
乾隆当即就要斩立决,后来给改为秋后问斩了,布政使已经是很大的官员了,乾隆说斩就给斩了,当时的江苏巡抚杨魁也遭到乾隆的多次警告:"毋稍隐匿,自取重戾。"
除了杨魁外,连两江总督都遭到了申饬:"该地方官平日竟置若罔闻,高晋(两江总督)、萨载(四十四年两江总督)、杨魁所司何事? 应得何罪乎?"
在处理这个案子中,乾隆派遣了钦差大臣阿桂审理此案,并且让江苏巡抚杨魁和江苏学政刘墉协助,由此可见,在文字狱案当中,学政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
也就是这个案子比较小,甚至都没有出现在上文说的乾隆年间的130件文字狱案中,如此一件小案子,乾隆就斩了一个布政使,责骂了督抚,可见学政的影响力了。
督抚要是得罪学政,给你弄个文字狱,保准你吃不了兜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