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名将辈出,成千上万。但如果说要评出谁是第一名将,肯定会有很多人把票投给韩信。众所周知,在楚汉相争当中,韩信虏魏王破赵代,降燕平齐,名闻海内威震诸侯。在垓下决战当中,他更是逼得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乌江,从而成就了汉家天下。

因为他在战场上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后世把他奉为兵仙尊为战神。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千古名将,人生结局却极其悲惨。刘邦首先是把他从王爵,仅有的七个异姓王之一贬为淮阴侯,在长安软禁了五年。五年之后,吕后又以谋反罪为名,把他给杀了,并且夷了三族,然而韩信真的是谋反吗?在后世很多学者看来,韩信之死是西汉王朝的第一大疑案。


(相关资料图)

《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一直以文笔流畅,感情真挚著称于世。在这一部史学巨著里,司马迁写道韩信破赵平齐之后,齐人蒯通知天下权在韩信,进一步劝说韩信"三分天下,鼎足而居",而且还劝说他说"盖闻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愿足下熟虑之"也就是说,这个好机会你如果不把握的话,到时候你会因此而遭殃的。但是,韩信是深感汉王知遇之恩,"不忍背汉",蒯通反复规劝始终无效。

在这一段描述当中,韩信让人感觉是一个忠臣义士。那么,这样的一个韩信,为什么最终还是被以谋反罪处死了呢?韩信被杀的时候,刘邦还在,不是刘邦死了。为什么杀他的不是刘邦而是吕后呢?是刘邦授意吕后执行?还是韩信被杀的背后另外藏着内幕?

公元前200年的一天,刘邦手下的大将樊哙,带着一队人马进入楚地。不料刚到楚地,就发现一个身影越过墙头进了城。钟离昧是项羽的大将,既然被樊哙追捕,怎么又逃到韩信的屋里去了?还请韩信救他呢?樊哙和韩信不都是刘邦的手下吗?确实另有原因。韩信最早跟的不是刘邦而是项羽,可惜项羽一直不肯重用他,韩信有点怀才不遇,后来才改投的刘邦。最早向项羽推荐韩信的却是钟离昧,他们很早就是好朋友。但是韩信没有想到,正是这个昔日的好友,让他陷入了一场万劫不复的漩涡。

韩信这个人有一个特点,他比较讲哥们义气,而且很自负。像樊哙这样的有勇无谋的人,杀猪屠狗之辈,樊哙原来是个杀狗的,他向来是瞧不起的。所以当樊哙要他把钟离昧交出来的时候,韩信理都懒得理他,反而把钟离昧保护了起来。就是这个举动,韩信摊上大事了。

因为这个钟离昧身上,当时带着一件极其敏感的东西,楚国的地图。樊哙追捕钟离昧,为的也是这件东西。当年的地图可不像现在,随便书店书摊上都有得买。当年的地图是很难绘制的,而且地图最大的价值是军事用途。一份军事地图十分珍贵而且很敏感,钟离昧为什么带着地图来找韩信呢?

从钟离昧的角度来讲,他当然是希望以此来策反韩信,希望韩信拥兵自立,对抗刘邦。韩信虽然没有这样的想法,但是他窝藏钟离昧,却不由得让人多了一层怀疑。为什么说多了一份怀疑呢?韩信封王,最早封的并不是楚王而是齐王。那是在楚汉决战之前,当时的齐王韩信,掌管着汉军的天下兵权。但是垓下之战硝烟未尽,刘邦却迫不及待把韩信改封了楚王,楚地是什么地方?那以前土地都是蛮夷的地方,把他改封到楚地是为什么呢?

因为刘邦此人生性多疑,既怕韩信功高震主,更怕韩信拥兵自立。把他改封楚王派往土地,就是为了削掉韩信的兵权。本就是个敏感人物的韩信,却因为钟离昧而牵扯到了敏感的地图,他这是想干什么?所以有人就向刘邦举报韩信,韩信想谋反。韩信谋反的罪名就是从这开始的。有人举报,刘邦就信吗?不能说全信,但是结合韩信的另外一个举动,刘邦对韩信至少是高度警觉的。韩信还有什么举动呢?

有人密报韩信,韩信到楚地上任之后,每一次到地方上去巡视,总是带着大队人马进出。有人说了,韩信的这个架势俨然就是皇帝的派头。这两件事情加在一块,刘邦决定对韩信采取行动。怎么动呢?当然得师出有名。著名的谋士陈平,就给出了个主意。说是皇上可以假装到云梦泽去巡游,然后叫上各个诸侯都来。到时候我们就可以看出韩信是不是真的有不臣之心了。

韩信这个时候总算是聪明了一把,感觉到这个不对。刘邦这来者不善,这个时候的韩信义气也顾不上了,在掉脑面前义气是浮云。所以他就跑去跟钟离昧说,兄弟对不住了,我要借一样东西用一下,钟离昧说什么东西?我借你人头一用。只是让韩信没有想到的是,等他提着钟离昧的人头去见刘邦的时候,还没有来得及献上,就突然冲出了一伙人,把他结结实实地摁在地上。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韩信喊出了一句,今天大家都还比较熟悉的一句名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这是《史记》里的原话。刘邦是怎么回答的呢?更干脆。"若无声 而反明矣",你少废话,你的谋反的罪行已经败露了,你的反应已经明确了。

谋反罪一旦坐实,那就不是赦免的问题,那是要诛连九族。刘邦既然已经起了杀心了,那为什么又没有亲手杀掉韩信呢?据《史记》里说,韩信被押到洛阳之后,刘邦"赦信罪 以为淮阴侯"。就是说刘邦赦免了韩信的罪过,只是将他降为了淮阴侯。为什么会这样?刘邦对韩信一直是很猜疑的,这下韩信竟然落到他手里了,他怎么会这么轻易地就饶了韩信呢?

韩信谋反之事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刘邦只能宽大处理。刘邦其实很有些侠义情结,所谓侠义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讲义气守信用。像韩信这样的大功臣,如果直接杀掉,势必会遭到人们的非议,影响他的侠义形象。所以他才会手下留情。

说是手下留情,可也没有彻底地留情。韩信被刘邦剥夺了王位,降为淮阴侯,按照汉初的分封制,韩信的封地就应该在淮阴了,也就是咱们现在的江苏淮安。这是韩信的老家,但事实上,韩信却没能回到老家,而是被软禁在了京城长安。为什么呢?

刘邦不放心,得把韩信放在眼皮子底下监视起来,看得紧紧的那才放心。韩信在长安过得怎么样呢?《史记》里只有短短的几句话"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怏怏),羞与绛灌等列"意思就是说,韩信被降级软禁,心情很是郁闷,所以他干脆就经常托病不去上朝,而且很少跟别人来往。关键是很少跟别人来往,还说是"羞于别人来往",自视很高几乎是闭门不出。

按说如果他一直这样,真一直这样的话,或许他真的可以寿终正寝贻养天年,但是命运却并没有给他这样的机会。史料记载,汉高祖10年公元前197年的8月,当时汉朝镇守北方边境的大将叫陈豨发动了叛乱,刘王决定亲自出征评判。然而战事焦灼,双方你来我往,持续了很长的时间。直到第二年春天,突然有一天,宫中传出诏令,说皇帝在前方打了胜仗,群臣必须进攻去祝贺。

这是韩信酒后失言,在这又得出个教训,不能乱说话,尤其在酒后更不要乱说话。刘邦也没有想到韩信,这个时候已经都这个样子了,还这么狂。而且这句"多多益善"也提醒了刘邦,韩信此人本事太大,留着必定是个祸患。有人就认为韩信被杀,很有可能是刘邦和吕后两口子唱的双簧。最终的结果就是想除掉韩信,因为韩信能耐太大了,一旦给他点阳光他就灿烂得不得了。

所谓有人举报韩信谋反,不过是他们假借的一个托辞而已。关于杀掉韩信,也有人认为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幕后黑手真的只是吕后。只不过另有原因。就在韩信被软禁长安期间,有一桩大事正在暗流涌动,那就是刘邦之后谁来接位。一方面刘邦有意谊传给自己最喜欢的小儿子如意,而另一方面吕后则坚决守护着亲生儿子刘盈的太子身份。但是刘盈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他生性懦弱。

在这种情况下,一贯强势的吕后,肯定是要为儿子清除掉障碍的。吕后既要把可能支持刘如意的人给清除掉,也要把将来刘盈难以驾驭的隐患给除掉,此时落魄的韩信如果为了讨好刘邦,有没有可能支持刘如意呢?可能性很大。

韩信这样的人,连刘邦都难以控制,将来刘盈能驾驭得了吗?不可能。很不幸,当吕后为儿子开始扫清障碍的时候,韩信很有可能第一个就被列在了被清除名录上。顺理成章难逃一死,这些应该就是韩信被杀的最核心的原因了。至于吕后擅自做主而事后刘邦并没有责怪,那是因为在刘邦看来,为了汉室江山的长治久安,必须剪除异姓诸侯王。这件事情也是一直以来,他想做的事情,所以说伴君如伴虎,古人诚不我欺也。

韩信是淮阴侯,当然也接到了诏令,他打算怎么办呢?还打算像往常一样,借口身体有病不想去。可是他没有想到,这个时候有一个人登门了,丞相萧何。萧何亲自登门是来做劝说工作的。他对韩信说,你即便身体有病,也应该打起精神前去祝贺,这是你表忠心的好时候,你总是这么任性清高,这对你有什么好处?对于萧何的劝说,韩信什么态度呢?大家都知道一个典故,叫做萧何月下追韩信。当年韩信刚刚转投刘邦不久,其实一开始也没有被重用。韩信心高气傲决定一走了之。然而萧何得知这个消息之后,不顾已经是深夜了,踏着月色一路狂奔追赶。不仅把韩信劝了回去,而且还向刘邦力荐韩信,说可谓上将军。

自那以后,韩信才有了广阔的施展才华的舞台。所以萧何的面子,韩信必须得。萧何毕竟有知遇之恩。于是韩信只好答应进宫祝贺,但是韩信此行,却又成就了另外一个典故"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据史料记载,第二天韩信早早洗漱,进宫前去祝贺,可他万万没想到,一进宫门,立马就被几个早已埋伏在那里的武士,给他摁倒在地五花大绑。

一个人最失败的不是犯错误,而是犯同样的错误。聪明一世的韩信,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韩信,偏偏再次中了这样的招。吕后得知成功抓捕韩信之后,立马命人把韩信押往长乐宫一个放编钟的房间,然后直接着把他杀了。紧接着吕后又下令夷韩信之三族满门抄斩。

韩信就这样,以悲剧的方式结束了他辉煌的一生。有人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萧何劝说韩信,韩信才进的宫,才被人杀了。萧何有没有参与其中?估计有,为什么呢?韩信被贬为淮阴侯是公元前200年。他被杀是公元前196年,也就是说前后真正5年,这5年里韩信称病不朝是常态很平常,这一切萧何不知道吗?身为丞相的他当然知道,可是这五年里,萧何并没有去做劝说工作。可是就在韩信被杀的这次,他不惜屈尊去了,亲自登门。为什么会这样?

这就是因为吕后要杀韩信,萧何本身就是参与者。他登门劝说,那就是诱捕韩信的一步棋。虽然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但是对于韩信被杀之谜,萧何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吕后为什么要杀韩信?一个已经落魄被软禁的淮阴侯,吕后究竟为什么跟他过不去?根据史书记载,吕后诱捕并杀掉韩信,是因为她接到一封举报信。说韩信和当时谋反的判将陈豨早已暗中勾结,陈豨判乱是韩信密谋的。举报信是谁写的呢?韩信府上的一个舍人,也就是为他服务的一个小官吏。

从表面上来看,这件事情证据充分言之凿凿。这种说法其实漏洞百出,很不符合逻辑。首先,韩信这个时候已经被软禁在京城长安了,没有任何职位和权利,当然也不占有任何资源,除了他那一身傲骨,可以说是一无所有。连举报者也注意到,曾经联军百万的韩信,这时候连一兵一卒都没有了。只好说他打算武装刑徒和奴隶。

韩信自恃才著功高,他连周勃、灌婴、樊哙等等这些汉初名将都看不上。难道会与陈豨共谋此等大事?更何况陈豨是刘邦非常宠信的大臣,这一点韩信不可能不知道。这举报信说,韩信与陈豨当时是屏退左右,说的悄悄话。他们之间的对话,别人又是怎么知道的?而且还连细节都交代得清清楚楚,难道当时就给韩信府上装监控摄像头了?

这个举报人就更为可疑了,说这个举报人,他哥哥当时犯了罪,韩信要杀他哥哥。有没有可能他是为了救哥哥的命病急乱投医假借陈豨叛乱诬告韩信,以此来营救他哥哥呢?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这封信的幕后隐藏着一个更大的黑手。这只黑手会是谁呢?首当其冲的怀疑对象,当然就是亲自操刀的吕后。在历史上,吕后不仅是一个政治家,更是一个睚眦必报的女人。刘邦当年最宠爱的戚夫人,最后成为人彘,那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吕后报复心强是事实。可是从史料上来看,吕后和韩信好像没有什么交集,韩信有什么事值得吕后如此来报复他吗?不仅要杀他,还要夷三族。有学者认为,很可能跟韩信在被软禁长安期间的一次外出有关。在被软禁期间,韩信几乎是不出门的,但是有一次他突然心血来潮出门了,去了哪呢?舞阳侯樊哙的府上。樊哙是个武将,原来是杀狗的大老粗。在鸿门宴的时候,当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最有名的是他头发上指"怒发冲冠"。刘邦对他非常信任,救了刘邦的命。

学者认为,韩信此举可能是想和樊哙攀一攀关系。请他在刘邦面前替自己说说好话,只是没想到最后的结果,韩信却得罪了樊哙,原来樊哙听说韩信来访喜出望外,毕竟韩信一直自视清高瞧不上他。樊哙对这点很清楚,虽然这个时候韩信虽然已经是降为淮阴侯了。

爵位上跟他是一样的,但是韩信毕竟原来很早就封过王的,而且确实能打仗,大家也服。所以那一次樊哙很兴奋,对韩信的接待礼仪规格很高,不仅跪拜送迎,对韩信还依然称大王。本来这一切都很好,双方谈得也很投机。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樊哙的破格接待,让韩信反而产生了一种失落感。

出门之后,韩信居然来了这么一句"生乃与哙等为伍"。意思就说,没想到我居然沦落到跟樊哙做朋友的地步了,这句话明显对樊哙充满着鄙视,倒霉就倒霉在这么伤人的话,居然让樊哙知道了。这件事情和吕后有什么关系呢?其实樊哙除了身为刘邦的心腹众臣之外,他还有一个极其特殊的身份,他是刘邦的连襟,他的夫人是吕后的妹妹。

据说把妹妹嫁给樊哙就是吕后做的主。樊哙是我吕后的妹夫,你韩信看不上樊哙,那就是看不上我吕家,那当然就留不得你,而且关键是韩信那么能打仗,一旦给你兵那就了不得。对于言语上的不屑,吕后就杀了韩信。对这种猜测也有人不认同。为什么呢?因为韩信毕竟不是普通人。不仅他的身份特殊,而且影响力很大,想当年即便刘邦说他谋反的罪证已经很清楚了,可最后刘邦依然没有杀他,而是给了他一个降级软禁的处分。

有人认为,吕后当时虽然在宫中主政,但是她绝不敢擅自做主杀掉韩信。吕后抓捕韩信之后立马拉进长乐宫,最终被杀死。不仅她做了主,而且过后也没有什么被追究的迹象,刘邦事后什么态度呢?史书记载说,刘邦从前线回来之后,得知韩信被杀,他的神情是"且喜且怜之",这五个字大有玩味。喜,很显然这个字说明在刘邦的心中,韩信一直是个心腹大患。怜,就是可惜,韩信两次被告谋反,刘邦心知肚明。实际上都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证据,韩信一世英才,为汉室立下了不世之功,最终却落得如此结局。

刘邦如果从一个普通人的情感出发,他又怎么不怜惜?但是,刘邦的态度是先喜后怜。这就说明很有可能杀掉韩信,其实是刘邦早就有这个意思了,他下意识第一反应就喜了。只是因为他顾及自己的名声和义气,不好意思下手而已。既然五年前就说了韩信要谋反,可是刘邦没杀他,为什么已经被软禁的韩信还要杀掉呢?这就得说到另一个典故了。

相传有一天,刘邦突发兴致把韩信叫来一起喝酒,韩信很兴奋,两人聊了很多。自然就聊到了手下将领统兵打仗的才能,韩信就一一点评。刘邦一高兴,顺口就问了一句"如果朕要带兵打仗,你说朕能统帅多少兵马?"韩信回答说统帅10万人马足矣。那你呢?韩信说自己多多益善。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这个典故就这么来的。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