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吐蕃来说,唐军军事上的败退使其占领了吐谷浑,此外唐朝政治影响的减弱,吐蕃因此开始了大规模的扩张,唐朝的西域基本在逐渐落在了吐蕃的手中。后来吐蕃甚至率领大军打下了都城长安,幸好郭子仪设下疑兵,虚张声势,联合回纥才把其赶走。
(资料图片)
大非川之战发生在当时的吐谷浑国,对于唐朝和吐蕃双方都具有重大的影响。这一战也可以说是唐朝和吐蕃在西域势力范围的争夺,胜则唐朝声望威势更甚,败则交通要道,丧失对西域的影响。
吐谷浑位于青海地区,在中西交通要道上,往西能西域,往南能连接印度,往北连接漠北,地理位置举足轻重。对于唐朝来说,如果能够控制吐谷浑,便能掌握丝绸之路南道,促进与西域的交流,加强对西域诸国的羁縻。
而对于吐蕃来说,拥有吐谷浑就等于掌握了向中原王朝进攻的跳板,与大唐争夺陇右、河西走廊,拥有更进一步的生存空间。同时,占据吐谷浑可以为吐蕃提供财力以及源源不断的兵源,避免了与大唐对峙时的过长补给线。
大唐和吐蕃在对吐谷浑的归属上必有一战,而这也将决定两国的命运走向!
公元659年,吐蕃出兵吐谷浑,唐朝方面没有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公元663年,吐蕃与吐谷浑互相攻,各遣使上表论曲直,更来求援,上皆不许。"吐谷浑是小国,吐蕃是大国,唐朝的这个举动表面上不偏不倚,但实际上已经纵容吐蕃了。果不其然,同年吐蕃攻灭吐谷浑,吐谷浑灭亡。
吐蕃攻灭吐谷浑后,唐朝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是先后的组织的两次军事行动都流产了,吐蕃上奏天朝,痛斥吐谷浑的罪过,请求唐朝让他们在吐谷浑的地盘从事生产活动,实际上是让唐朝承认吐蕃占据吐谷浑的既定事实,唐朝当然不肯,此时唐朝只能拒绝吐蕃的要求,在与吐蕃的军事外交中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
咸亨元年,吐蕃终于开始不再安分,举进军西域,"残羁縻十八州(掠安西四镇所辖羁縻州),率于阗取龟兹拨换城(今阿克苏),于是安西四镇并废",唐朝在西域的统治动摇。从此之后,唐朝再也没有犹豫回旋的余地,这一仗不打也得打了。是年四月,高宗派薜仁贵、阿史那道真、左卫将军郭待封副之,率军5万出击吐蕃。
唐朝方面在战争之前本来就是犹犹豫豫,优柔寡断,到了不得不打的地步才发兵,明显在战略准备上就处于劣势。此外,副将郭待封自持甚高,以在薛仁贵之下为耻辱,将帅不和,埋下了唐军失败的一个祸根,但我认为,吐蕃战胜唐军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
首先在军队的人数上,唐军就处于劣势,五万人马对抗吐蕃四十万人马,除非神兵天降或许才能取胜。此外,唐军兵分两路,军队分散,而吐蕃在击溃副将待封的时候用兵20万,在于薛仁贵决战的时候用兵40万,兵力处于绝对的优势。况且吐蕃兵多为骑兵,装备精良,唐军在武器配置上明显处于劣势。
其次,唐军将帅不和,虽然薛仁贵本人军事指挥能力突出,意识到自身处于劣势,打算采取突袭的方法取胜,但副将不听调遣,带领辎重前进,被吐蕃击溃,这样唐军不仅仅丧失了补给,更是陷入了暴露的险境。
最后,不能忽视的是地理环境,地理位置在军事战斗中的作用不言而喻,运用得当有起死回生的功效。薛仁贵带领的士兵大多来自于中原,对于青藏高原的气候难免会不适应,容易出现高原反应,作战能力自然下降。此外,粮草辎重丧失,士兵士气低落,毫无战心,唐军处于绝对的劣势。
《孙子兵法》说:行军打仗看五个方面,一道二天三地四将五法,唐军在此五法中天地将法皆处于劣势,其失败在所难免,此战过后,5万唐军全军覆没。薛仁贵虽然为一代名将,但是也无法客服如此多的不利条件,由此看来,战争的胜利靠的不是一人的能力,而是国家各方面的比拼。大非川之战成为唐朝命运的转折点,此后唐朝在西域不得不布下重兵防守,鼎盛时期有近15万兵力,并且安史之乱后,由于唐朝需要抽调兵力防备吐蕃,因此使得河北三镇做大,导致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本文为历史这壶酒原创,麻烦朋友们顺手点个赞啊,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