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郃进攻巴西郡,张飞是如何打败他的?具体过程咋样?在这篇文章,笔者就来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张郃与张飞的宕渠之战,是良将之间的对决。

此战中,张郃的善出营势、张飞的巧妙迂回,交相辉映。


(相关资料图)

215年7月,曹操平定汉中,张鲁逃到了巴中。

正在公安与孙权争夺南三郡的刘备大吃一惊,立刻与孙权言和,回到西川。

三巴大部分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此时,这些少数民族首领受到"五斗米教"的影响,支持张鲁。因此,曹操与刘备谁能争取到张鲁的支持,谁就能在三巴地区获得更多的支持。

刘备派出黄权前来迎接张鲁,曹操也对张鲁抛出了橄榄枝。

张鲁决定:宁作曹操奴,也不作刘备的座上宾,决心归顺朝廷(曹操)。

三巴地区的七个大姓首领(夷帅)也纷纷转向曹操。曹操任命他们为三巴各郡太守。刘备当然不肯服软,下令黄权攻击夷帅,黄权大破朴胡等。危机,暂时得到缓解。

三巴地区,与汉中隔着大巴山,中间只有米仓道通行。

米仓道十分险阻难行,因此,历史上,无论是四川势力还是北方势力,都极少在三巴方向进行大规模进攻。

曹操意识到:由于三巴地区与蜀中地理上更为紧密,即使攻取三巴也难以固守,便将重点转向了人口争夺。

于是,张郃率领军队巡行三巴,准备迁徙人口到汉中。

张郃一路行军,抵达宕渠。宕渠,是人口迁徙的中心地带。控制宕渠,三巴人口可以沿恩阳河、流江河、州河北上,迁入汉中。这还了得!

巴西太守,正是猛人张飞。惹谁不好,要惹张飞?

张飞率军来战。

先抵达战场的张郃,在瓦口、蒙荡石布下了防御。

张郃的这个布局,深得兵要。

八蒙山三面环水,背面是绵延山地,是张郃主阵地。瓦口,控扼流水河与渠江汇合处,是前沿阵地。

张郃的目的,就是为了迁徙人口,摆出这个阵势,争取时间。

(3)、战后,曹操为了弥补汉中的兵力缺失,从关中调拨了1200人。曹公不缺兵,假如损失很大,不可能只调拨1200人。

总的来说,宕渠之战,是张飞、张郃两位良将之间的一场高手对决。

张郃善处营势,名不虚传,通过部署营势,给张飞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张飞绝非莽将,巧妙迂回,反客为主,一举取胜。

至于张飞与张郃高下之分,我觉得不必过于纠结。(一年后,下辨之战,张飞、马超还输给了曹洪、曹休呢!这难道说明张飞、马超,不如曹洪、曹休吗?)

我们只需欣赏良将们的对决就好。或许,可以从中获取一些我们解决现实问题的启迪呢?

八蒙山,上山只有三条小道,南边、西边、北边各一条。但小道每次只容一人通过,遇到下雨天只能攀爬。

张飞不会飞,很难正面突破。因此,张飞与张郃相持一下,耗了50日。

张飞把目光放到了背面。八蒙山的北边是尖包山、娃打山,也很险峻。但是,险峻难行,至少能行。

张飞率精卒万余人,绕路北面,寻找制胜之路。

山地,对作战最大的影响,是对行军的阻滞。

在过去的50多天里,山地是张郃的朋友,因为张郃不需要动,要动的是张飞。

当张飞抵达张郃身后时,山地是张飞的朋友,因为,张郃必须要动了。--再不动,就被包饺子,出不去了。

山路狭窄,前后不得相顾的,成了张郃。

张郃大败,仅率十余人逃跑。

1、人口迁徙:有成效,但未竟全功。

在《檄吴将校部曲文》中,提到:"胡、濩子弟,部曲将校,将军已下,千有余人。"

檄文,多少是要吹牛的。但是,能说出部曲将校,千有余人,说明迁徙的人口是不少的。

后来"归正"的蜀汉名将王平,就是这些部曲将校中的一员。

不过,张郃迁徙人口的任务,完成率不算高。

因为,后来诸葛亮从该区域的板楯蛮中选取的"连弩军",与青羌骑兵、南蛮兵一起构成了少数民族精锐力量。

2、张郃军战损:战损率高,但兵力不算多。

张郃仅率十余人逃走,这个战损率是很高了。

不过,损失的兵力数字不会太大。

(1)、带来的兵不多。

还是在《檄吴将校部曲文》中,提到,夏侯渊在汉中有精兵5万。(考虑到檄文不可能不吹牛,兵力应该不到此数)。

许多朋友说张郃带了数万人,可能是受到"别督诸军"的影响。(带数万人去宕渠相持50余日,汉中不要了?)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