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石家庄,非遗过大年。由石家庄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河北新闻网承办,各县(市、区)文化和旅游部门协办的“玉兔迎春——多彩石家庄 非遗过大年”活动正式开启!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我们将每日为您带来一项石家庄非遗项目,通过年俗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共享非遗之美。今年春节,跟着小编一起来感受石家庄非遗里的浓浓年味儿吧。

今天(1月19日)是农历腊月二十八,民谣有“二十八把面发”,根据民间迎春节的风俗传统,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就要开始准备过年的面点、主食。而与面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咱们“面食大省”河北就有不少。今天,我们就一起到石家庄市井陉县南张村,从多姿多彩的面塑作品中感受浓浓年味。

2022年2月18日,在南张村面塑艺术节上,人们正在欣赏面塑作品。河北日报通讯员张晓峰摄


【资料图】

井陉县南张村历史悠久,隋代就有村民居住的记载,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村中民居古建筑较多,其中真武庙、观音庙、龙王庙、古戏楼等各具特色,每年这里都会举办庙会和面塑展,已有200多个年头了。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捏面人等,源自民间,乡土气息浓郁。据考证,面塑艺术的兴起,与古老的祭祀习俗不无关系。

2022年2月18日,在井陉县南张村面塑艺术节上,人们正在欣赏面塑作品。河北日报通讯员梁子栋摄

南张村面塑,就起源于祭神的面供。据该村观音庙碑文记载,早在清代雍正、咸丰年间,村里就有在观音庙会燃放烟花的习俗,各种烟花爆竹绚丽多彩,庙会人山人海、场面壮观,火场摆放村民精心制作的供品。最初供品是面制的猪羊、寿桃、面花,大都做工简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逐步模仿探索花样,最初的祭神供品逐步演变成现代千姿百态的面塑作品。

井陉面塑作品。王保龙摄

仇润林是该村民俗面塑的代表性传承人之一,自幼爱好美术,经常跟做面供的长辈学做简单的猪头、羊羔、石榴、寿桃之类的祭祀用品。1992年仇润林嫁到南张村之后,主动融入面塑之乡的大环境,拜南张村面塑代表性传承人郝雨庭为师,通过师父口传身授技艺,掌握了南张村传统面塑手工艺品的制作基础知识,并能够独立操作。随着时代的发展,2000年开始,她通过网络等方式学习揣摩外地面塑制作方法,大胆地对传统面塑制作配料流程及作品类型进行改革和创新,从花鸟鱼虫、飞禽走兽逐步扩展到人物、场景的制作,在原有材料基础上加入糯米、蜂蜜、甘油等配料,使面塑作品种类得到了进一步丰富。

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张村面塑。王保龙摄

一代又一代南张村人探索传承着这门指尖上的艺术。如今,在每年正月十八庙会这一天,村民们都会在村小学广场上举办面塑展示会,且每三年举办一次大型展示会,展品达80多种,400余盘。目前,南张村面塑展示会已举办了30余届,展示会上有花鸟鱼虫、植物、动物、人物等各种花样面塑,琳琅满目,栩栩如生,引得游人慕名而来,交口盛赞。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