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位抖音上的医生博主「医路向前巍子」因科普「27 岁女博士因洗牙而感染梅毒」引发热议。视频中,该医生仅通过患者的陈述,就推断出感染梅毒的途径是诊所的洗牙操作。
尽管在随后几天,这名网红医生发布视频向公众道歉,承认了「洗牙感染梅毒」视频中存在的不严谨内容,并将原视频删除。但事件中引发的讨论却并没有结束,更多的网红医生被曝「科普翻车」——甲硝唑加土豆片敷治痔疮、阿奇霉素加羟基氯喹治疗新冠、睡姿不当引起脊柱侧弯、踝泵运动防治脑血栓……
某医生科普视频中宣传的土豆片+甲硝唑敷治痔疮
【资料图】
图源:视频截图
这些有明显错误的科普,为什么出自专业医生之手?
跨专业推荐处方药,不仅没用还有害?
「27 岁女博士因洗牙而感染梅毒」科普视频的失实之处在于,现有中英文文献中,并未发现任何与洗牙或口腔有创操作相关的梅毒感染病例报告。且在临床实际操作中,洗牙感染梅毒的概率极低,对梅毒等传染性疾病的溯源也非常困难,两者不能简单归因。
类似的因果问题还出现在不少骨科医生的科普视频中。有医生在其科普视频中称,长期保持固定姿势侧躺可导致脊柱侧弯。但根据《外科学(第 9 版)》,脊柱侧凸(脊柱侧弯)可分为结构性和非结构性两种。其中,特发性脊柱侧凸较为常见,其病因不明,与遗传、营养、生长激素分泌异常、结缔组织结构异常、脊旁肌肉组织异常、前庭功能(影响轴向姿势)异常等多种因素可能有关。单纯的睡姿并不会对脊柱的结构产生改变。
图源:视频截图
另一方面,部分医生在进行的跨专业内容的科普时,也可能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错误。
去年 12 月,一位认证信息为某疤痕诊所医生的博主在微博上分享新冠感染的居家用药。视频中称,对于新冠感染中出现的浑身疼痛症状,可以使用羟基氯喹+阿奇霉素两种药物进行缓解。视频累计获得了 7 万的转发,并在发布次日就登顶热搜第一。
图源:视频截图
但视频的内容随即引发了无数医生的担忧,甚至纷纷站出来「打假」。主要的争议有二点:第一,羟氯喹和阿奇霉素均作为处方药,应该在医生处方指导下服用。
第二,羟氯喹作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药物,阿奇霉素作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二者均没有抗病毒作用。且由于严重的心律不良反应, FDA 曾发布警告禁止在医院环境或临床试验之外使用羟氯喹或氯喹治疗 COVID-19;并随后通过研究证实,这些药物对降低死亡可能性或加速康复没有任何好处 [1]。
图源:FDA
为保证科普内容的科学、严谨,平台会对跨专业科普内容提出一定要求。如抖音医疗社区公约中明确写出「禁止未经严格证实、随意抄袭搬运的医学知识与观点,不建议跨专业科普」;同时,对于恶性肿瘤的相关科普,仅限于本专业,且需与医学教科书、医学指南相符合。但尽管如此,跨专业科普的视频内容依旧数不胜数。
医生科普,更要讲求实事求是
在这些不同的「医生科普视频」中,有一类是医生分享自己遇到的病例。但如果提取视频中的关键词进行搜索,就能发现许多相似的内容。
图源:视频截图
模板化的内容不免使人对病例的真实性产生怀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刘文斌认为,医学科普最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我本身也做科普,我的底线是,你的标题可以稍微起得吸引眼球一些,但内容一定要实事求是,足够科学。」
2022 年 5 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建立健全全媒体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的指导意见》,强调对健康科普知识发布与传播的监督管理。平台也对用户有着严格的身份认证规则,如抖音仅对公立二级以上医院及部分医疗机构、组织、媒体开放认证。而未进行认证的账户,发布健康科普类视频将无法投放或被限制流量。
在政策和平台之外,部分医院也会对其单位、个人的自媒体账号进行一定的监管。如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就曾发布明确的新媒体平台管理办法:各单位及科室新媒体平台由各单位及科室具体管理,单位分管领导或科室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
图源:《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新媒体平台管理办法(试行)》
内容的严谨性尚有人监管,但视频产生的舆论效应,则往往会在广泛的传播中脱离控制。在这些视频平台,我们不难发现,还存在着大量类似「洗牙感染梅毒」的科普:「纹眉传染梅毒」、「打耳洞感染艾滋病」、「公共马桶传播尖锐湿疣」……而在这些科普的评论区中,可以看到有很多人都表露出恐慌与担忧,甚至对一些职业或机构产生偏见。
类似话题的医生科普内容
部分网友评论截图
或许,这些科普视频的本意是让大众提高对疾病的认识。但略显夸张的渲染,也会在无形中让「医生科普」的专业性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