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吃一片,成绩跳一跳”
中、高考临近
对于考生和家长来说
【资料图】
都到了最紧张的备考阶段
有的父母挑灯陪读
夜夜刷题、背书
有的父母恨铁不成钢
幻想在冲刺阶段实现“弯道超车”
如果这时候
有人说找到了走捷径的“神药”
你会怎么选?
每到中高考
以及考研、考公等重要考试前
都是“聪明药”的高发时期
许多不法分子正是看中了考生或家长
急于求成的侥幸心理
刻意夸大“聪明药”的“神奇”效果
却淡化其相当于毒品的危害
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真有一吃就变聪明的药吗
这种药真的有这么神奇?
“聪明药”的主要成分是哌醋甲酯,它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可以提升注意力、降低疲劳感。其作用机制与冰毒的主要成分类似,大剂量服用时可能成瘾。
为什么哌甲酯被当“聪明药”?
哌甲酯是一种神经兴奋药,用于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目前没有科学研究表明服用哌甲酯会变聪明。
副作用:
如果长期服用哌甲酯,可能出现失眠、眩晕、头晕、头痛、恶心、厌食、心悸、血压升高、心跳增快等副作用。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成瘾性,表现为存在抑制不住地寻找药物的行为。
有的考生考试前服用哌甲酯,只是为了所谓的提高成绩,并不是医疗目的,停药后可能会出现注意力涣散、精神萎靡、抑郁等症状。
到底有没有所谓“聪明药”?
分析国内外各类媒体报道的案例可知,目前被部分家长和学生追捧的“聪明药”,主要包括利他林(主要成分为哌醋甲酯)、阿德拉(主要成分为右苯丙胺)、莫达非尼三类精神药物。在我国精神药品品种目录中,这些所谓的聪明药,全部属于国家严管的第一类精神药物,具有成瘾性大、耐受性和副作用强的特性,极有可能会抑制或损坏少年儿童的大脑神经发育。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曾发布提示,我国从未批准过提高智商等功能的药品。
我国从未批准过任何“补脑”保健功能的保健食品,已批准的具有“缓解体力疲劳”“增强免疫力”等功能的保健食品,也不适用于补脑、提高智商和缓解脑力疲劳等。保健产品有规定的适宜人群和不适宜人群及食用量,消费者在购买时需要仔细查看。
这些所谓的聪明药并不能够让人变得更聪明,相反,它们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让人产生依赖性,没它们不行。依赖药物刺激提神的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实不可取。
我们需要警惕的是,这些药物的滥用其实会成为一种软性毒品。处于竞争前端的学生们,不要为了追求短期效果而“嗑药”犯险。
甘肃兰州公安提醒
成绩要凭实力取得
不能为了走捷径
赌上自己的健康
一旦染上毒品
人生轨迹将彻底改变
悔之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