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在明清为历史背景的影视剧中,我们经常会听到"钦差大臣"这一职务,而且钦差大臣一旦登场,当地的牛鬼神蛇都夹起尾巴,生怕得罪了这位钦差。其实钦差大臣的官阶并不算高,很多地方官员甚至是大于钦差大臣的,但是为何他们见了钦差都如此毕恭毕敬呢?

明清时期,统治阶级都没有像唐宋一样刻意集权,地方官员相对来说有较大的行政权力。比如说清朝时期的封疆大吏,基本上对应疆土上的一切大小政务都是封疆大吏说了算,如果封疆大吏是一个相对清廉,有政治能力的倒也还好,但是如果是有不轨之心的人或者贪赃枉法的人,很容易出现地方性腐败甚至是威胁朝政。

基于这种情况,明清时期开始有了钦差大臣这一说法。说的好听点是皇帝派到各个地方的协助人员,主要目的还是协助当地处理特殊事务,其实本质上就是代表皇权来压制地方势力。

朝廷往地方派遣钦差大臣的情况主要有两种。第一种就是遇到重大灾荒的情况,古代应对灾荒的能力较弱,洪涝、旱灾、蝗灾等等都容易导致农民的庄稼颗粒无收,而农民颗粒无收就会选择移民维持生存,这个过程极其容易滋生起义势力,导致社会动乱。所以高层都会选择拨银两或者开仓赈粮的方式,帮助地方度过危机。而且皇帝一定会委派一位钦差大臣前往协助当地官员,一起组织救灾事宜。

但是显然当地官员都知道钦差大臣不是来协助的,而是主要负责人。钦差大臣的任务往往有两个,一个是监督当地的赈灾进度,另一个就是防止中央拨的相关银粮不会被当地官员贪掉。

第二种情况便是指挥军务,比如说左宗棠和林则徐都曾被委任为钦差大臣,并且朝廷是赋予他们一定的兵权,可以调动当地部队,甚至是像左宗棠一样直接接过军队的指挥权。

钦差大臣是由皇帝亲自任命,属于临时官员,不属于常在编制,只不过钦差来来往往就那么几个人。因为虽然钦差大臣官阶不高,但是需要具备的条件也苛刻,一来是皇帝对其足够的信任,二来要有足够的资历和威望,能够压得住地方官员,三是保证不会和当地官员同流合污。不过这都是理想状态下,明清时期不少钦差大臣依然会接受当地官员的贿赂。

钦差大臣的官阶不高,但是毕竟是皇权的象征,当地政府也希望通过钦差大臣与中央对话,获得更多的财政补贴,所以地方官员巴结钦差大臣的情况也很正常。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