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朱元璋也是泥腿子出身,但是朱元璋为了创建大明朝每天兢兢业业,如履薄冰。其中,最重要的是做好了以下问题才成就了一番霸业。
首先,守好基本领地,建立了以南京为中心的割据政权,而且想方设法固守,设官治理,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没有稳定的根据地,整天东奔西跑,谈什么建立政权?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其次,善于笼络和利用人才,如:刘伯温、李善长、徐达等等。在创立大明的十几年中,细心地处理自己与他们的关系。笼络军心,使他们不仅为自己所用。而且忠心耿耿。
其三:优待俘虏,朱元璋在统一战争中优待俘虏,特别是鄱阳湖大战陈友谅,陈友谅杀俘虏,朱元璋不但不杀俘虏,还发放路费让俘虏回家。战俘经过这样一笼络反而乐意为朱元璋效命,很多人就自愿留在了朱元璋的部队,朱元璋对战俘都这么好,何况对自己的兵呢?让农民起义军感觉有奔头。有奔头,人气就越聚越大,所以,朱元璋才能那么快统一天下。
4.严格纪律。对下属、对部队的要求十分严格,确保军令、政令统一,不扰民,讲信用。
而反观明末起义诸多领袖,无人具备这些素质。李自成、张献忠都是短视的人,各自为战,缺乏雄才大略,李自成杀合作伙伴罗汝才,影响恶劣。导致最后被人背叛,惨死于湖北。
到最后,农民起义军只剩下李自成和张献忠,他们都拥兵数十万,先后都称帝,而且这两位"仁兄"十几年来都是流寇式的作战,基本没有建立牢固的基本盘。谁愿意每天饥一餐,饱一顿的东奔西跑为你打仗?民心自然而然低落。
如,李自成为例:其一缺高级智囊。李自成手下的牛金星等人无法和朱元璋的谋士刘伯温、李善长等相比拟。为什么无法比拟?是没有人才吗?恰恰相反,任何时候都不缺人才,缺的是你没有发现他的才能和特长。
二是杀降索饷。进京后李自成下令:"敢有伤人及掠人财物妇女者杀无赦。"京城秩序尚好,店铺营业如常。可惜,没坚持几天,手下的将领开始当上了山大王,北京就开始鸡飞狗跳,面对笑脸相迎的明朝大臣,极尽羞辱之能事,这还不要紧,进京后对大户、明朝故臣严刑拷打,索要银子。
三是军队正规化建设不足。停留在底层小农意识,没有把起义军转变为政府军,仁义之师、胜利之师的形象没有树立好。虽然号称拥兵50万,但军队管理落后,组织不严密,正规划建设不够;战斗力并不强,对付极端腐朽的明军尚可,对付多尔衮的清军就差远了。
四是战略眼光不够。李自成小时候没受过多少文化教育,但他不像朱元璋那样后来善于学习提高,李自成的作为很多是自发性的,行事随意性强。
在进北京、打山海关、优待明朝遗老遗少等方面存在重大失误。当时的大顺政权只占领了陕西、河南等地,地盘小,政权不稳固。1644年的北京虽是一座孤城,但北京东北的山海关有大明吴三桂3万精锐,山海关东北有多尔衮的十数万雄兵,长江以南还是明朝的地盘,张献忠在成都称帝。
李自成最好的办法是以西北和中原为根据地,加快政权建设,巩固中央权威,建立政权自上而下的组织体系,增强政权的合法性,积极向南发展,以待时机。让崇祯、吴三桂和多尔衮他们先周旋。自己趁机发展壮大。
就算你一时莽撞攻进北京,应该稳住北京局势,增兵北上,增强北京军事力量,以逸待劳,吸引吴三桂来降。吴三桂一开始是想投靠李自成的,但李自成在京城的所作所为最终让吴三桂决定投靠满清,李自成不靠谱,为了防止被出卖,吴只能投靠清朝。白白丢失了一大批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