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迟恭又名尉迟敬德,是隋末唐初的重要将领,位列凌烟阁功臣第七位。

李世民曾在公开场合说过:"吾执弓矢,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在李世民眼中,只要有尉迟恭在,哪怕有百万之众的敌军也是不足为惧的,尉迟恭的万夫不当之勇由此可以窥知一二。

根据相关史料的记载,李世民甚至萌生过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尉迟恭的想法,可见李世民对于尉迟恭的喜爱。令人没想到的是,这份殊荣,却被尉迟恭一口回绝了。


(资料图)

其实仔细品来,这种表彰看似荣耀万分,实则暗藏杀机,尉迟恭的这次拒绝,实在是大智慧。

李世民初与群雄争霸时,尉迟恭是为刘武周效劳的,那时的他与李世民是势不两立的敌人,但李世民却一直想把良将尉迟恭纳入麾下。620年,尉迟恭被唐军四面包围,他面临着四面楚歌的危亡之境。

由于在之前的作战中,尉迟恭多次让唐军的兵将人头落地,因而很多人都劝李世民把尉迟恭除掉,李世民并没有听信部下的劝告,他派手下前往尉迟恭军营劝降,尉迟恭想到自己大势已去,很快便做出了投降的决定,李世民听到消息后心花怒放,立即封他为右一府统军。

尉迟恭深知,自己之所以能够在唐军中站稳脚跟,主要是因为李世民的提携,他打心眼里对李世民感恩戴德。

玄武门之变发生前,李建成和李元吉早已秘密筹谋好了除掉李世民的计划,这一计划却鬼使神差般地被尉迟恭听到了,尉迟恭没有半点犹豫,立马连夜将此重大消息告诉了李世民,并劝道:"大王若不速正之,则恐被其所害,则社稷危矣"。

此话意在让李世民先行下手,李世民犹豫再三,最终被尉迟恭、长孙无忌说服,不久玄武门之变便发生了,李建成、李元吉先后被杀害,李世民成为了皇位的继承人。

登基以后,李世民对尉迟恭一直敬重有加,把他的爵位提封为吴国公。突厥进犯唐朝边境时,朝廷立马派遣尉迟恭出兵迎敌,在尉迟恭的领导下,唐军很快便让来势汹汹的突厥军灰溜溜地溃逃。

由于周边蛮族骁勇善战、破坏力极强,中原百姓对他们的侵略一直都是胆战心惊,即便有良将迎敌,突厥也是个很难对付的角色,尉迟恭没费多大力气就把令众人心生畏惧的难题很好地解决了,这让他闻名于朝野内外,尉迟恭的心态出现了改变。

由于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是自己一手促成的,再加打退突厥树立了极大威信,尉迟恭在朝堂上为了抖自己的威风,经常向其他大臣发难,其他大臣对尉迟恭的蛮横性格颇感不满,但碍于他对李唐社稷有功,他们往往是敢怒不敢言,只能默默把所受的窝囊气吞下。

史书记载"敬德好讦直,每见无忌、玄龄、如晦等短长,必面折廷辩,由是与执政不平",尉迟恭不把其他大臣放在眼里也就罢了,而且还经常在上朝时当着皇帝的面与他们进行争论,很显然,这会让李世民感觉自己威严扫地。

在李世民宴请群臣喝酒的时候,尉迟恭由于不满座次排列而对李道宗大打出手,在场的李世民彻底发怒了,他对尉迟恭道:

"朕览汉史,见高祖功臣获全者少,意常尤之……然卿居官辄犯宪法,方知韩、彭夷戮,非汉祖之衍"。

李世民是想借汉高祖刘邦杀戮功臣之事告诫尉迟恭要低调做人,话都说到这份儿上了,尉迟恭就是再不知深浅,也能明白自己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应该怎样做了。经过李世民训斥以后,尉迟恭一改往日的蛮横,他很快由脾气暴躁的勇士变成了谦良恭顺的大臣,这一切都被李世民看在眼里。

后来尉迟恭赶赴鄜州任职,朝中有人举报他已生谋反之心,李世民立马诏尉迟恭询问,尉迟恭直接脱掉上衣展示自己身上的伤疤,李世民看到后立马流下了眼泪,接着饱含深情地说道:"卿复服,朕不疑卿"。

没过几天,李世民直接告诉尉迟恭自己想把女儿嫁给他为妻。

李世民的女儿刚满十六岁,而尉迟恭已经五十多岁,如果李世民想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尉迟恭的儿子我们还能理解,他竟然破天荒地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尉迟恭本人,这背后一定隐藏着鲜为人知的复杂动机。

我们稍微动下脑筋就能明白:若一个五十多岁的大臣敢娶皇帝十几岁的女儿,这说明此位大臣的自我感觉超级棒,换句话说,这是一种凭仗劳苦功高的自负。

尽管在李世民的告诫之下,尉迟恭早已有所收敛,可他终归到是个武将,武将往往最看重自己的荣誉,当着众人的面进行训斥,会让他的自尊心受到打击,尉迟恭的收敛究竟是出于心悦诚服还是一时的退让之策这很难说,所以李世民想借嫁女儿一事试探下尉迟恭是否真正认识到自己曾经的所作所为是不可取的。

说到底,这不过是一场戏,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确认尉迟恭是否真正改掉了自己的陋习,尉迟恭的一口回绝直接避免了一场灭顶之灾,他本人的后半生也得以平安度过。

公元658年,尉迟恭去世,李世民的儿子李治此时早已登基,为了表彰尉迟恭生前为李唐江山立下的功勋,李治下令在京五品以上官员都要去拜祭,封其谥号为"忠武",陪葬在了太宗的昭陵。

所谓伴君如伴虎,尉迟恭的经历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不管自己功劳有多高,身为臣子都应该低调做人。

若尉迟恭同意这门婚事,这说明尉迟恭内心的嚣张气焰并没有根除,等待他的将会是李世民的铁血手腕。

尉迟恭深知李世民的用意,他对李世民如此抬爱表达了深深的谢意,接着回绝道:"臣虽不学,闻古人富不易妻,此非臣所愿也",李世民听到尉迟恭的回答后并没有说出一些劝告的话,史书只简单记述了三个字"上乃止"。

大家试想一下,如果李世民是真心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尉迟恭,当尉迟恭表示推脱后,他一定会努力劝告一下的,而现实的情况却恰恰相反,这一现象说明了李世民并不是真正要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尉迟恭。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