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清朝也是有特务机构存在的,只不过顺治以后,历任皇帝将清廷特务机构的名称多次作出了变更。满清入主中原后,接收了前明锦衣卫人员的顺治,曾效仿明朝锦衣卫机制,建立起属于清廷的特务机构。顺治执政初年清朝的特务机构依然被定名为锦衣卫。随后福临又将锦衣卫更名为仪銮卫。仪銮卫主要负责皇帝的守卫工作,情报收集工作被暂时废止。
公元1654年宦官吴良辅建议福临,重新设立直属于内廷的情报机构。福临同意了吴良辅的建议,建立起服务于皇帝的内廷情报机构:十三衙门。十三衙门是效仿明朝二十四衙门而设,它依然是由内廷宦官所领导。公元1661年,康熙降旨处死吴良辅,同时十三衙门也被康熙降旨撤销。在康熙撤销十三衙门的同时,他将尚膳监独立出来更名为采捕衙门,将宣徽院更名为会稽司,将尚方院更名为慎刑司,将礼仪院更名为掌仪司。
掌仪司顾名思义便是负责康熙出行仪仗,守卫康熙的一个部门。采捕衙门主要负责打探情报、缉拿等工作。而会稽司和慎刑司则主要负责审讯、看押、定刑、秘密处决犯人等工作。由此可知采捕衙门、会稽司和慎刑司便是康熙执政时期的情报机构。三司几乎与十三衙门的权力等同。
到了雍正执政时期,雍正又将清廷的情报机构更名为粘杆处。粘杆处便是民间所说,雍正麾下的血滴子。粘杆处的正是名称为尚虞备用处。最早的粘杆处是一个负责粘蝉、捕捉蜻蜓,服侍皇族钓鱼的服务组织。雍正还在潜邸时,其位于北新桥附近的贝勒府内有一棵参天大树。每当盛夏来临,枝繁叶茂的树木间就会响起聒噪的鸣蝉。不喜吵闹环境的胤禛特意组织家丁,用木杆去捕蝉,这些家丁就是粘杆处的前身。康熙四十八年,胤禛被封和硕雍亲王,同时诸子夺嫡也进入最激烈阶段。
表面上与世无争的胤禛,暗地里却在制定计划,加快争夺储君之位的步伐。为了获取政敌情报,掌握百官动态,胤禛便开始招募武林高手,训练家丁。这支由武林高手和家丁组成的队伍,主要负责的任务便是帮助胤禛四处打探情报,铲除异己。随之这支队伍被胤禛正式起名为粘杆处。其实粘杆处不只是胤禛首创,清朝早期的皇帝也有设立粘杆处,但当时的粘杆处只是为皇帝负责:巡狩时扶舆、擎华盖、捕鸟,驯鹰等工作,并不负责收集情报。雍正登基后为了维护统治,他便将粘杆处划归到内务府名下。雍正如此做,等于是将粘杆处摆在了明面上,雍正可以直接利用内库的钱银发展,壮大粘杆处。
粘杆处虽然被划归内务府名下,但它依然是一个直属于雍正的暴力情报机构。其总部一直设在雍正龙潜时的府邸。雍正执政的第三年,雍正将自己曾居住过的潜邸更名为雍和宫,同时雍正还降旨将雍和宫定为龙潜禁地。这就是说更名后的雍亲王府,只有皇帝才能居住,一应宫殿规制都和皇宫等同。但改制后的行宫,却并未像皇宫那样覆盖黄色的琉璃瓦,雍和宫的殿顶,依然在使用绿色的琉璃瓦。
有人认为,雍和宫虽然是雍正的行宫,但主要在此居住,活动的却是粘杆处的侍卫。雍和宫内有一条秘密通道,供粘杆处的侍卫来往于皇宫,向雍正汇报打探到的情报。当时的雍和宫其实已经变成了一座戒备森严的特务署衙。为了不让机密情报外泄,雍正才特意将潜邸,由府改为宫。粘杆处在紫禁城内,还设有一处分部:御花园堆秀山"御景亭"。
乾隆登基后,依然有沿用粘杆处,监视、控制京城内外百官的动向。直到嘉庆登基诛杀和珅后,嘉庆才降旨清洗粘杆处。自此替皇帝打探情报的粘杆处,才逐渐被废除。由此可知清朝也是有情报机构存在的,只不过清廷情报机构的名字在一直变更,只有顺治执政初期清朝情报机构的名字才被叫做锦衣卫。
总结:顺治初期清廷的情报机构依然叫锦衣卫,随后吴良辅建议顺治建立十三衙门。康熙废除了十三衙门,改用三司代替十三衙门。雍正、乾隆执政时期,清廷的情报机构更名为粘杆处。直到和珅被诛杀后,嘉庆才废除了粘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