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有很多人肯定跟小编有一样的疑惑为什么韩信这么一为开国功臣,并且才华横溢,在立国之后却被刘邦狠心地杀死?是刘邦为人不仁不义,还是韩信犯下了滔天大罪不得已才惨遭杀害。为了解答解开此困惑,小编也是翻找资料,才发现其中的玄机。其实韩信最后被杀,在刘邦和韩信的一言一行中早已埋下了伏笔。韩信的个人才华以及他带兵打仗的能力,绝对称得上是人中豪杰。刘邦也是韩信的伯乐,投奔时刘邦才有机会一展才华。刘邦当初也是爱才若渴不计前嫌,不仅认可了韩信,还得到了重用。可见最初韩信投靠的时候,刘邦还是很器重并且是非常信任他的。那为什么刘邦如此欣赏韩信最后还是杀了他呢?小编认为,以下几点直指此事件的要害。
其一,韩信在追随刘邦的过程中确实没有而新,对刘邦忠心耿耿,带兵打仗也是心甘情愿乐在其中。但是实则韩信对刘邦的忠心其实掺杂了许多其他东西。韩信不像萧何、樊哙等人,看着刘邦从草民一直翻身当皇上的整个过程,而是半道上投靠的。韩信投奔刘邦的原因显而易见。首先韩信非常想有一番作为这毋庸置疑,但是韩信为刘邦拼命并不是无偿,他想靠着自己的赫赫战功谋得一个诸侯王。这样的想法没有什么的不好的,建功立业得到奖赏也是天经地义之事,毕竟韩信的刘邦并没有非常深厚的友谊。
不过一旦有这样的想法就已经决定了,他与刘邦早晚有一天会发生冲突。因为刘邦的治国政策郡县制,没有诸侯王一说,韩信相当王的愿望就此破灭。要说韩信群臣分天下的想法还真是落伍,春秋时期这种政策被代替肯定是有不好的因素,韩信竟然还想着胜利后瓜分天下,真的是军事上的天才政治上的白痴。韩信还天真的以为刘邦鸿门宴时爽快的答应是刘邦回心转意了,殊不知刘邦只是忍了一口气,打着秋后算账的如意算盘,韩信总有一颗想当王的心这一定会让刘邦起疑心。
韩信本身也不是什么淡泊名利,他想要立功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胜利后能够管理一方土地。或许韩信没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但是韩信也是有一腔抱负之人,而且韩信也觉得自己的能力绝对能配得上自己想要的这个诸侯王。小编认为,韩系实在是不会揣摩君王的想法,刘邦从未提过功臣分天下之事,你韩信就先给自己立个王,这岂不是打了刘邦的脸。跟自己未来的君王闹矛盾就是跟自己过不去,韩信带兵打仗确实是无人能及,但是为人处世方面还有待提高。
其次,韩信带兵打仗多年,他带领士兵们打的胜仗也是数不胜数。自然会得到士兵们的认可以及崇拜。所以在军队里的威望也是可想而知,必定很高,就是这样至高的威望给刘邦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如何来形容这种威望,就拿韩信后来都已经被贬为侯爵之后,同样是开国元勋的樊哙竟然对韩信行跪拜大理。按理说以樊哙在刘邦身边的时间以及樊哙立下的战绩绝不输于韩信,樊哙完全没有必要在此时给韩信行跪拜大礼。
如此行为仅仅只是崇拜于韩信吗?哪会那么简单,樊哙见到韩信时不自觉的表现出的害怕和敬仰,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还不是因为在当时带兵打仗时,韩信身上散发的魅力让樊哙崇拜不已,就连樊哙都如此敬仰就更别说士兵们了。如果韩信想要造反,即使没有官衔也没有刘邦给的带兵圣旨,就单靠韩信这几年打仗时留给士兵们的威望和印象都足以让士兵们听命于他。这样的将领,对外让敌人害怕,对内自然会使君王恐慌。小编认为。韩信的官职被一贬再贬最主要的原因是,刘邦从内心里是惧怕韩信的,万一韩信哪一天突发奇想想要做一国之君了,略施小计也是无人能挡。
其三,韩信和刘邦的君臣关系到刘邦赢得天下的时候,已经处在了水深火热之中了。此时的韩信不过三十多岁的年轻小伙子,而刘邦已经是头发花白已过六甲之人。韩信算得上是刘邦的后辈,就算现在刘邦能够将韩信的官职降到最低,那日后刘邦去世了,就算此时韩信已经是庶民了,也有足够的时间和才能,将刘邦辛辛苦苦打下的天下夺走。刘邦衣服老态龙钟的模样他自然是害怕的,以韩信立下的赫赫战功,带兵打的胜仗数不胜数,论功绩论才华建国后定然不会少了你韩信的好处,无论什么样的制度之下,你的官职也绝不会低,同样能实现你的满腔抱负,何必苦苦逼着刘邦非要给你个王呢?本来对刘邦是没有二心的,这样一来刘邦不怀疑你韩信,怀疑谁呢?韩信的所作所为总让刘邦心神不宁,就觉得韩信一日不除,日后必定后患无穷。小编认为,韩信的年龄比刘邦小这只是表象,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担忧韩信突然起兵造反,年事已高的刘邦无力反抗。
像韩信这种头脑灵活能力强,在军队的威望高,年龄又远小于君王,想必换作谁都会忧心忡忡,害怕自己刚辛苦打下的天下一夜之间改名换姓。韩信之死,其实更多是自己害了自己,如果能够多有点耐心,等待刘邦给过官职看过满意与否之后,也不会让刘邦总有一种韩信会起兵造反的错觉,刘邦看在帮助他夺得天下,赢得多场战争的胜利的份上,也不至于赶尽杀绝。小编认为,刘邦担忧也是情有可原的,虽说韩信并没有一统天下的野心,但他的所作所为所言所语中,总透露着当王的愿望,让刘邦深深的感觉到了威胁,开国元勋也难逃被杀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