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死前,此人手握80万大军却按兵不动,为何最后还会被称为忠臣?
此人便是明朝大将--左良玉!关于左良玉,在明末历史上很少有关于他的记载,最多出现在我们眼中的人物,基本上就是李自成,张献忠,崇祯等人,至于这个左良玉,似乎存在感并没有那么高!
(相关资料图)
但事实上,左良玉是明朝末年的重要主角之一,他的存在曾让李自成和张献忠都对其忌惮三分。当然,他也是明末历史上争议最大的一名武将。仅从崇祯危急,他手握八十万大军却按兵不动一事中就可以看出来了!
崇祯十五年,李自成亲率五十万大顺军三围开封。为了抵御李自成大军,左良玉率军十余万前往营救,但是当行至朱仙镇的时候见农民军势大,于是便掉头撤回到了南方。随后将武昌城夺回,其兵力增长至三十余万。
后来眼看着清军又要进犯北京,崇祯皇帝一筹莫展。而此时的左良玉心里很清楚,大明朝就如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于是便手握八十万大军按兵不动,坐观大明朝最后的挣扎。崇祯帝也无可奈何,最后便只能允许他世镇武昌。但是因为他一次次与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对抗,因此到最后还被称为忠臣。
等到南明政权建立之后,左良玉还被南明福王封为宁南侯,镇守长江中游防御清军。
当然了,左良玉之所以不出兵,除了他知道明朝将亡的原因外,实际上这里面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从他的性格上来说,左良玉出身行伍,文化水平不高,传统的忠君思想在他那里非常的浅薄。朝廷待他不公平,那么其报效之心也就更淡薄了。对于左良玉来说,此时明朝政权不稳,战事频繁,而只有打仗,皇帝就得依靠他,只要他不当常败将军,朝廷自然就不能处置他。所以在这和农民军作战的十多年中,左良玉做过不少"浑事",但朝廷都没有处置他。如果要是有人弹劾他,他就讥笑道:"你们有谁像我这样"敢战""?
其次,左良玉出生贫寒,多年受尽了文官的气,他对明朝统治的厌恶愤恨,一点也不比农民起义军差。农民起义军所搞的那一套,左良玉也会效仿,比如在某一处驻军的时候,他就会让当地的士绅百姓出钱,出粮来为自己养军。如果不答应的话,那他就会纵兵去抢,跟土匪强盗也没啥区别。最重要的是,他也不怕朝廷怪罪,朝廷即便知道了,也不敢派兵拿他,当然,也打不过他。
可以说,左良玉的骄横跋扈,是当时明朝的所有的将军望尘莫及的。朝廷也深知,这样拥兵自重的人,不能惹怒,因为一旦逼急了他,他也可以摇身一变成为"流寇",与李自成等农民军联合,这样一来局面就很难收拾了!
最后一点,左良玉对待自己手下的将士,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每当"缴获"到财物,他都悉数分给将士们,还与士兵们同甘共苦,因此很多将士都乐于为他效命。此外,左良玉还善战,不战则已,战则必胜,因此农民军对他十分忌惮。
因此正式这样种种原因结合在一起,才造就了左良玉这种多变的性格。所以在清军将要进犯北京之时,手握八十万大军的左良玉选择按兵不动也就说得通了。至于最后还被称为忠臣,实际上也还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他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民起义军对明朝的影响,即便明朝最后还是灭亡了,但其并不承担主要责任。你么怎么看呢?
参考文献:《明史》;
以上图片均选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