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街亭之战,张郃大败马谡大军,为何被王平的疑兵吓坏?原因不简单
张郃,原本是韩馥麾下的名将,后来冀州易主,他转投袁绍,成为了河北四大名将之一,与颜良文丑齐名;官渡之战时,他临阵倒戈,成为曹操部将,位列五子良将,表现更加突出,不仅成功让刘备和诸葛亮忌惮不已,还曾数次指出了司马懿在军事上的不足,《三国志》在评价他时,曾提到"郃识变数,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好像除了汉中之战初期,他曾败于张飞之手外,没有什么太大的败绩。可是,这样一个名将,却也有马失前蹄之时。这是怎么回事呢?
《三国志·王平传》中记载道,当初王平随马谡守街亭之时,马谡弃水上山,被张郃抓住了破绽,于是张郃很快便击败马谡,拿下了街亭。这个时候,王平仅率千余人,坚守阵地,并击鼓造势,并让张郃误以为是伏兵,不敢过分逼迫,最终王平不仅平定撤离,还收拢了各营的散兵,为蜀汉方面挽回了不少损失。当时的王平,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与张郃完全无法相比,为什么他能仅凭千余人,就吓到张郃,使张郃轻信了"伏兵"的存在呢?对于这个问题,小编认为,可能与以下几个原因有关。
一、没有探究的必要
当时,魏明帝曹叡亲自坐镇长安,派张郃率五万大军攻打街亭,不管是将领的能力,还是军队的数量,曹魏方面都有着压倒性的优势。张郃也果然不负名将之称,他一到街亭,就抓住了马谡露出的破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了此地,就连马谡本人,都选择了弃城逃亡。这个时候,对于张郃来说,大势已定,不管是否真的有伏兵,都掀不起什么浪花了。所以,他没有必要去验证所谓的"伏兵",是真是假,从而进一步消耗己方的兵力,因此"不往逼也",并非被吓到,从而不敢相逼。
二、诸葛亮的性格
虽然在刘备生前,诸葛亮一直没有插手军事,但是他的地位和身份,注定了敌对方面的高层,不会对他陌生,因此张郃大约是非常熟悉和了解诸葛亮的。而众所周知,诸葛亮一向以谨慎著称,不敢犯险。街亭如此重要,他却起用了马谡这样一个新人来守城,而且这样轻易就被拿下了,张郃怎敢轻易相信呢?所以,对于所谡的伏兵,他除了没有验证真假的必要之外,大约也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
三、马谡的名声
虽然,刘备在临终之前,曾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堪大用",他失街亭一事,也让大数人在心里,默默为他贴上了"草包"的标签。但是,一个能够在诸葛亮平定南蛮时,提出"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人,又能草包到哪里去呢?更何况,《三国志》中评价马谡的时候,也用了"才器过人"四个字。这样一个有成就,也有名声的人,深得诸葛亮宠信,却在守街亭时,主动"弃水上山"。试想,有谁见他露出这么大的破绽时,会一点也不怀疑,便直接接受呢?
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得知,张郃作为一代名将,本身以用兵巧变著称,又曾被刘备和诸葛亮忌惮,却在街亭之战中,被王平的千余士卒"吓坏",既有可能是因为,他没有验证伏兵真假的必要,也有可能是基于对诸葛亮的了解,以及对马谡名声的深信不疑,从而认为对方必有后招。对于此事,你有什么看法呢?一起来讨论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