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藏富于国的结果是蕴藏大乱;宋朝藏富于民是个天大的笑话;明朝的藏富于官目前没有办法解决!
其一:说汉朝藏富于国,还不如说是藏富于"诸侯"!
(资料图)
汉朝的"文景之治",上接秦始皇的"开创一统",下接汉武帝的"中央集权"。从"大一统"理念的开创,到"大一统理念"的完成,这个过程就用了将近一百余年的时间,历经数代帝王之多:秦始皇--项羽--刘邦--吕后--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
(汉初中央统治区示意图)
我们发现,秦始皇的全面集权失败了;项羽的重启分封也失败了;而刘邦所采取的"郡国制",即"分封与郡县制并存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分封"与"集权"的矛盾,但也很危险,吕后差一点就把他的江山给巅覆了。
在这一个过程中,根本就看不到什么"皇权集中"和"中央集权"的影子,皇帝没有权力,那只能小心翼翼,怎么都不敢管,唯稳为上,结果肥了谁呢?肥了那些同姓诸侯们!
等到汉景帝上位之后,刘姓诸侯的实力越发壮大,地方势力已经有了反意,当时汉景帝的诏书出了关东,根本就没人听他的,最后终于爆发了"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
所以说,汉朝的"藏富于国"就是中央管不了地方的另一种美化的别称而已,现在还在推崇这种说法,无非就是想为地方跟中央争权而已。隋文帝的"开皇盛世"结果也是蕴藏大乱,民国时期四川的"保路运动"也是!
其二:说宋朝藏富于民,还不如说是"藏富于士大夫"。
宋朝是士大夫的宋朝,谁穿越去宋朝当农民,其结果肯定是自寻死路。
由于五代十国的战乱,唐朝"七宗五姓"的世家门阀终于被扫进了拉圾堆,并且由于利举制度的集大成,在宋一朝,终于产生出了一个巨无霸的"文官集团"、"士大夫集团"。
(不杀士大夫)
这一股力量他们不像秦汉时期以追求"土地分封"为目标,也不像隋唐时期的贵族那样追求"权力分封",即"贵族本位",他们走的是"官本位"。
但文人抱团,在朝堂上以"虚君实相"为目标,在民间,则以"土地兼并"和国家争夺"土地产出"的分配权为目标。比如巧取名目,多收他个三五斗,或者放高利贷等等,要不然怎么会有王安石变法呢?
王安石变的法,对应的就是宋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所在。其实宋朝跟明末是一样的,只是被掩盖在一片冷歌艳词里面罢了,什么经济繁荣跟农民一点关系都没有?否则哪来的那么多的农民起义?
(农民起义)
据统计,两宋农民起义高达493起,达历代王朝之最。不知道这个"藏富于民"到底从哪来的?去看看唐诗的磅礴大气,再去看两宋的冷歌艳词,再去看看狄青和岳飞的下场,再去看看那些农民起义,你就知道怎么一回事了!
其三:明朝的藏富于官,也不只是明朝,清朝也是,哪个朝代也一样!
由于文人集团的抱团,所以朱元璋直接废除了"宰相制度",加强皇权。你文官集团不是爱"虚君实相"吗?不是爱"贪腐"吗?那我就废了宰相,并且还要加大力度来打击你们这些贪官污吏。
明太祖打击贪腐可谓是空前绝后,贪八十两银子就斩首(30000元人民币)、剥皮充草什么都干了,干到了朱元璋晚年的时候,连堂上审问贪官的官员都戴上了枷琐,结果怎么样呢?连朱元璋都自暴自弃了,他说道:"朕一心治理贪腐,奈何早上杀死了贪官,晚上又有了,真是杀之不尽啊!"
崇祯皇帝跟王公大臣借钱,才借到几十万银子,但李自成一进北京,刘宗敏却敲诈出7000万两白银。
(崇祯皇帝)
由此可见,藏富于官这个问题,或者说"贪腐"这个问题并不是个人的道德问题,而是它伴随着"官本位"的这个制度而生的,并不以明朝的皇帝是否英明神武有关系,现在还不是一样嘛?
而什么又是盛世?盛世其实就是看朝廷、官员、世家从手指头漏多少给平民百姓罢了!
所以,这三种模式,哪一样都不可取!
(朱元璋治贪)
到了明太祖死了之后,慢慢地这些文官集团也越来越壮大。明英宗亲征漠北失败了之后,五十五万大军全军覆没,大明军方即武人集团彻底崩溃,从此文官集团一家独大。
明孝宗一生没干什么事,但是他听文官集团的,所以他得到了一个"仁"的好名声。而正德皇帝呢?他开始大力提拔江彬这些武将,意图重新建立武人集团来制衡文官集团,结果他最荒唐。
从此之后,文官集团就一发不可收拾了,他们对外抗敌不力,但对内,那种精致到了极点的盘剥手段,用到了天下平民百姓的身上,于是到了崇祯皇帝时,国家没有财源了,都被贪腐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