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您的动动手指却是我奋斗的目标,忍心让如此可爱的小编失望吗

有缘千里来相聚,今天由我为大家分享这篇文章,我是[名字],请多多指教。

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幼时艰苦非常,在历经千辛万苦之后荣登宝座,此人生性多疑,而且后期一路扶持相伴的妻子去世、精心培养的继承人夭折,相对功高震主都的臣子,当时皇室子孙大都是势力过于单薄。君臣间权力有点失衡,以至于明朝的开国功臣们比哪个朝代都要惨,被朱元璋以各种借口赶尽杀绝。朱元璋晚年接连丧子,古代有"太子乃国之根本"的说法,而且朱元璋已经年迈,在太子朱标不幸去世后该另立谁为继承人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明朝建立时朱元璋在选择继承人这件事上立下的规矩是沿用的周礼的顺序--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当时太子有继妃生的名义上的嫡长子朱允炆,而皇子之中有政治、军事等各方面能力都出众的皇四子朱棣。

其实朱元璋想过要立能力上更胜一一筹的朱棣为继承人,刘三吾传记里就曾提到,太子死后朱元璋向大臣们表露过要立朱棣的心思,但是被刘三吾站出来说不合祖制,朱棣前面还有两个哥哥,不管从哪个方面说他都没有立场做继承人。

当时朱棣前面的秦王、晋王还没去世(他们都在朱元璋之前去世),但是根据后面他们去世后朱元璋给他们评价可以看出,两位都是碌碌无为、平庸之辈,而且另一方面,太子阵营还有一批追随者,没办法,朱元璋只得打消了这个念头。古代立继承人从来都不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这其中牵扯到众多大臣的切身利益,虽然我们现在都会说选继承人要立贤者,但是一方面贤不贤要日后才能看出来,比如隋朝的杨广,在杨坚面前表现得贤德忠义.

结果却不是个有才能得皇帝,隋朝两代而灭,另一方面,古代有点势力的臣子为了拿下拥立之功这个大功劳,多是在一开始就选定了自己得阵营,如果没有一个受大家广泛认可的方式选定继承人,朝廷只会因为站队、立场弄的乌烟瘴气,而太子那边尽管太子去世,但是追随太子的人还在,而且太子当时地位稳固,太子阵营必然非常庞大,这群人不管继承人是皇太子还是皇太孙,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们都不会允许继承人之位花落别家。为了避免更大的麻烦,立嫡的这种继承制度或许不是最好的,却是最适合的。

所说的朱元璋死前问大臣朱棣来否,是《明太宗实录》中的一段记载,说太祖驾崩前本应该是叫了燕王入京,但是却被朱允炆等人给拦下来了,这事当时身边的诸位大臣都瞒着他。皇帝临死前把儿子秘密叫来,明摆着是要传位,但是这部《明太宗实录》是后期上位者为了让自己的地位名正言顺而编纂的,有很多失实的地方,与《明史》出入甚大,而且朱元璋先前就下了诏书,自己死后藩王不许回京奔丧,几年内都得留在自己的封地,为的就是要给朱允炆时间,让他稳固帝位,因此,这段记载不太可信。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