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公元1137年8月8日,原刘光世部将郦琼、王世忠等人杀死监军吕祉,率领4万余大军挟裹十余万百姓投降伪齐刘豫政权,史称淮西军变。淮西军变对刚刚站稳脚跟的南宋政权影响重大,因为当时整个南宋只有20余万正规军队,一次军变就投敌超过全国五分之一的军队,还有大量的百姓和不计其数的物资,对南宋政权是一次沉重的打击。淮西军变直接导致南宋北伐伪齐刘豫的计划流产,并致使中兴四大名将张浚、韩世忠、刘光世、岳飞之间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后世学者研究淮西兵变的成因时,发现此事竟然和民族英雄岳飞大有关联。

话说1135年秋,南宋高宗赵构召集主要军队统帅商议北伐伪齐政权刘豫。当时担任右相的张俊主张集中所有的兵力,在金国作出反应前给刘豫发起致命一击,击败刘豫后,再与金国进行总清算。张俊的作战计划既大胆又富有想象力,得到韩世忠、岳飞的支持,也让宋高宗非常兴奋。当时另一统军大将刘光世并不赞同举全国之力讨伐刘豫,因此在实际作战过程中就玩起了猫腻,该出兵时不出兵,该援助友军时不援助友军,导致轰轰烈烈的北伐作战成为了虎头蛇尾的失败战争。是可忍孰不可忍,刘光世的行为令宋高宗包括所有主张派将领不耻,清算刘光世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1136年12月,右相张俊上疏弹劾三镇节度使刘光世骄惰不战,不可为大将,请罢之。但左相赵鼎却以刘光世将门之子,军队将士多出其门下,若无故罢免,恐军心动摇,反对罢免刘光世。宋高宗左右为难,没有即刻罢免刘光世,但是私下召见了主战派高级将领岳飞,透露了罢免刘光世的意图,并许诺将刘光世部5万精锐交由岳飞统领。

1137年初,张俊再次上奏弹劾刘光世,宋高宗准奏,罢刘光世为少师、万寿观使,收了刘的兵权。按照宋高宗与岳飞的商议,刘光世部应当交给岳飞统辖,作为北伐的主力部队。但是宋高宗临时反悔了,将这5万精锐部队交给了刘光世的亲信王德,并让与王德有深厚矛盾的郦琼担任王德的副手,让吕祉担任这支军队的监军。宋高宗的这一任命很快引起了连锁反应。王德为了控制军队,处处排挤郦琼、王世忠等人,监军吕祉难以调和将帅不和的矛盾,整支部队人心浮动,兵变一触即发。刘光世刚罢免时,郦琼等人已经得知将由岳飞来担任统帅,表示服从。但张浚为了控制兵权,怂恿宋高宗临时反悔,派王德统帅这支大部队。王德脾气暴躁,杀人如麻,有“王夜叉”的称号,让一个赳赳武夫统帅一支5万人的精锐部队,不要说郦琼等人不服,就是岳飞也满肚子的气。

1137年5月,岳飞从京城返回鄂州途中,以“与宰相议不合”为由,上奏辞职,算是表达了对宋高宗出尔反尔,对张浚排除异己的不满。张浚恼羞成怒,马上派亲信兵部侍郎张宗元到岳飞处当监军,控制了岳飞部军队,并监视岳飞的一举一动。宋高宗怕宰相与统军大将搞内讧影响自己的统治,写了一道措辞严厉的圣旨将岳飞臭骂一顿,不批准岳飞辞职,暂时平息了张浚和岳飞之间的矛盾。

南宋这边将帅不和,伪齐皇帝刘豫可不会错失良机,派出使者暗中联络郦琼等人,许以高官厚禄,诱惑其叛变。郦琼等人尚在犹豫,朝中传出消息,要将他们这些将领罢免、剥夺兵权,加上王德整日在众将面前作威作福,怨声载道。于是郦琼、王世忠、靳赛等将领秘密商议,打算投降刘豫。

1137年八月八日,统治官郦琼等人趁都统治王德赴建康汇报工作之机,煽动大军裹挟百姓叛乱。几位主要将领早已经得知朝廷要收缴自己兵权的消息,自然响应叛乱,率军裹挟老百姓投靠刘豫父子。监军吕祉当时正在淮西,闻讯后赶去阻拦,在淮河边追上了将要渡河的叛军队伍。郦琼感念吕祉在朝廷为诸将争辩,使包括自己在内的几位将军免予被冤枉,不忍心杀他,将吕祉裹挟在叛军当中,一个劲地催促渡河。吕祉不愿意叛乱,在军中大声喊道:“刘豫逆臣,我岂可见之”“ 刘豫逆臣,尔军中岂无英雄,乃随郦琼去乎?”数千官兵听见吕祉的叫喊声,环立吕祉四周,不愿渡河。郦琼见军心动摇,下令杀死吕祉,策马先渡。就这样,南宋刘光世大军,除了都统治王德亲兵8000人未叛乱,其余4万4千余人裹挟10余万老百姓投靠了伪齐皇帝刘豫。

宋高宗听闻淮西军变的消息,瘫坐龙椅上。要知道当时南宋的精锐部队也就20万人,一次就投敌近5万人,失血四分之一,动摇到南宋政权的根本。淮西军变的后果非常严重,南宋三年内没有办法组织对伪齐政权及金国的战争,收复失地的宏图伟业无限期推迟,对刚刚有起色的南宋政权来说,是一个无比沉重的打击。

1141年,岳飞被朝廷缉拿投入诏狱。秦桧、张浚等人在罗织岳飞的罪名时,顺带也把淮西军变的原因往岳飞身上扯。虽然最终导致岳飞被杀的罪名是“莫须有”,但杀害岳飞显然是有杀鸡给猴看的政治意图在里面的。岳飞死后不久,韩世忠和刘光世就交出了兵权,回乡养老去了。这种局面是宋高宗梦寐以求的,战将都走了,就不会有人再逼他“北伐收复失地了”,他也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当一个安乐皇帝。

文/王国栋,图片来源于网络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