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那时候的世界第一工厂,美国为两次大战中的战胜国提供了大量武器装备,而有意思的是,当美国即将加入一战战场时,他们也发现缺步枪的问题了。

P13、P14、M1917三胞胎的样子,如果不看细节还是相当难辨别的


(资料图)

虽然当时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已经交付了84万3千支M1903步枪,但要把几十万棒小伙儿送到欧洲绞肉机里的山姆大叔,仍然需要更多的步兵标准步枪。美国军工决策部门很快决定,与其将已有的P14步枪生产线改为M1903步枪生产线,还不如直接修改P14步枪,采用美国弹药,最大幅度利用现有设备。

P14步枪为底缘弹设计的5发弹仓可以容纳6发.30-06弹药,美国人还去除了枪托上的铜片,也去除了没有什么用的齐射标尺,再稍微修改了枪托减重后,这就成了M1917恩菲尔德。

M1917恩菲尔德步枪总产量达到219万3429支,在这一过程中美国陆军部还对各个厂商生产的步枪进执行了标准化规范,解决了武器零部件通用性问题。

美国海岸警卫队也用过M1917,这图一副“骏马奔驰保边疆”的感觉

虽说M1917恩菲尔德只是M1903不够时的“备胎”,仅仅是“非正式标准步枪”;但是M1917产能充沛,装备数量迅速超过了M1903,使得在一战的美军中,用M1917恩菲尔德的其实远比M1903的多。根据相关统计,截止1918年11月11日(一战结束),在法国的美国远征军(AEF),多达约75%的步枪是M1917恩菲尔德,而非M1903。

毕竟亲女儿.jpg

虽然“备胎”上位一时爽,但M1917恩菲尔德毕竟不是“亲女儿”。根据《枪炮世界》网站的记载,出于“面子”问题,美军高层决定只保留M1903作为制式标准步枪,M1917恩菲尔德被封存——所谓“因可靠性不足被封存”尚无更多实据,硬要说可靠性影响其评价啥的,那都是很后来的事儿了,下文会提及。

二战即将爆发之前,美国启用了封存的M1917步枪并翻新,一些用于新兵训练,一些作为《租借法案》框架下提供的武器,支援欧亚一些国家使用。在二战之初,美军化学迫击炮部队、炮兵部队仍装备M1917,欧洲战场上的美军二线部队也有一些M1917。

远征军第2军第9师,士兵们统一使用M1917步枪

说到这支步枪二战期间的国外用户,首先得提英国,有73万4千支M1917被英国采购委员会购入——这也算是“衣锦还乡”了,作为抵抗预想中希特勒登陆大军的国土防卫军的装备,不过显然到最后也没怎么用上;之后就是中国,15万2千支M1917被作为军援交付国民党军队(主要是驻印远征军)使用。

远征军使用的M1917很多是截短版,较为适合亚洲人体型

相比美国同期提供的M1903,M1917尺寸较小,外形便于握持,射击精度更加出色,因而很受中国士兵欢迎,成为了这一时期远征军的标志性轻武器。

远征军士兵学习分解M1917步枪(下图),相对国民党其他部队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训练保障条件,使得远征军在抗战胜利后也成为我军在解放战争中面对的几块硬骨头之一。

随着国民党主力部队在解放战争战场上被围歼消灭,M1917步枪也和其他大量美制轻重武器一道成为“运输大队长”的馈赠。等到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时,虽然M1917步枪在我军的绝对装备数量并不如被称为“花旗中正式”的M1903多,但其更加适合中国人使用的特点,仍然使得它们有机会随前两批入朝部队跨过鸭绿江,并在抗美援朝五次运动战战役中几乎均有参战记录

对空警戒

直到阵地战阶段,历经战斗损耗,数量越来越少的M1917才被视为旧杂式步枪而退出一线,作为保卫后方交通线的防空哨步枪使用。

此时它们相比M1903更为精准的优势难以发挥,而由于这些枪从一线部队后送时往往缺乏备件附件,数量又不及M1903多(此时M1903还可以靠“器官移植法”修理),导致其故障率偏高,反而为对步枪的要求是“首先能打响”的防空哨部队所不喜。

总之,这支外形优美的传统步枪不仅有着“备胎”上位的传奇经历,更是在中华民族抗击日寇,保家卫国的战场上有过一席之地,这也算是为笔者对这支枪的喜爱加入了一个坚实的理由吧。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