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林淙)近期,北向资金流出成为市场关注焦点。部分投资者往往将北向资金视为“聪明钱”, 然而有资本市场研究专家指出,这一看法可能高估了此类资金的前瞻性,低估了此类资金的复杂性。

对此,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首席策略分析师王胜接受上海证券报专访,从三个层面分析了如何科学、合理、客观地看待北向资金的动向。首先,从资金构成来看,北向交易的内部构成较为复杂,既有长线配置型(Long-only)和短线交易型资金,亦有主动管理型及被动跟踪型资金。不同类型的资金,其交易风格、交易偏好、交易策略、交易时机的选择均有较大的差别,在择股、择时、事件驱动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资金特征。

其次,北向资金内部结构比较复杂,经常在交易方向上呈现出完全相反的状态,以2023年4月14日至6月30日为例,期间陆股通累计流入21亿元,但是成交金额前30的外资及港资银行席位流入113亿元,前30的中外投行席位流入657亿元,这就意味着两类交易席位中30名以外的席位可能总体呈现出卖出状态,才使得总体累计流入仅仅21亿元,大小交易席位交易方向竟然截然相反。因此,不能将北向交易的资金净流入或流出盲目地看作是外资在看多或看空A股市场。

此外,从全球资本市场的信息披露实践来看,欧美等国际主流资本市场没有盘中实时披露某一特定类别或交易渠道的投资者交易信息的惯例,更不会详细区分国内投资者和国外投资者的交易和持有情况。以美国市场共同基金为例,根据美国证监会(SEC)要求,美国的共同基金需每月向SEC提交持仓明细报告(通过N-PORT表格),但SEC对公众披露的信息仅限于每季末的持仓情况。而盘中高频公布陆股通资金动向,可能引起一部分趋势资金跟随,进而引发更大的市场波动。

王胜还关注到,现有北向信息披露中涉及特定交易时段的信息披露,极易引起市场误解。例如,在收盘集合竞价时段,由于申报时间和成交时间存在3分钟分离,使得北向已用实时额度单边快速增加,然后骤然下降,导致市场可能错误解读成尾盘发生境外资金“异动”,认为出现境外资金大举买入,随后迅速卖出的情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