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自强 王聚芬

春寒料峭,走进位于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浅山丘陵区北小庄乡的北于家沟村山场,不时能听到工具撞击石块的声音,70多名造林队员分散在落差100多米的荒山忙碌,有的用铁镐打树坑,有的运树苗,有的提水栽种。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造林队长郝文朕抓起一把打坑挖出的“土”,和几名负责栽种的队员分析:“说是土,其实都是松散的山根砂、碎石粒,没有营养,更不易涵养水分,得多用些表层营养土。”

“荒山造林,越往后越要劲。有的区域坡度变大,落差更高,地质条件也明显差不少。”郝文朕感慨道:“比起我父亲和大家伙早些年植树的艰辛,现在这些问题都算不上啥。”

郝文朕1982年出生,是造林队员中年纪最小的,大家亲切地喊他“小郝”,“老郝”是他的父亲郝景香。

从2009年开始,郝景香带领造林队员坚守在信都区浅山丘陵区荒山植树造林,一点点缝合太行山“绿化断带”。13年下来,郝景香带领造林队员植树1150万余株,让10多万亩荒坡秃岭披上了绿装。

还没有出正月,山上土层刚刚消冻,郝文朕早早就组织好了造林队员,上山打树坑,为天气回暖后栽种苗木做好准备。

勘查山场环境、准备工具、预定树苗、商定植树方案……每项工作都有条不紊。

“今年父亲身体不太好,但是荒山绿化工作不能间断。”经过几年历练,郝文朕从父亲手中接下“接力棒”,带领造林队继续浅山丘陵区荒山绿化的事业。

“树苗这么小,能长成不?”“荒山种树这么费劲,图个啥?”郝文朕原本在邢台市区一家企业有着稳定的工作,他感慨地说,每到周末就被父亲“拽着”上山“参观”,“山上到处是石头,新种的树苗只有大拇指粗细,当时想着父亲的付出有些徒劳。”

怎样育苗、怎样打树坑、种树用什么办法,再到后期树苗管护,只要和家人在一起,郝景香挂在嘴边的话题始终离不开“山场”,树苗的成活情况也影响郝景香的心情。

“专门从外面运来土方,水浇了一遍又一遍,咋还是不沾嘞!”郝文朕清楚地记得,10多年前,父亲带着造林队伍上山,下的功夫不少,可树苗成活不到一半,整天愁眉苦脸的,一天天睡不着觉,还专门跑到其他省份寻找破解方法。一次又一次失败,他就一再摸索改良。经过几年探索,终于总结出一套完整的固土、蓄水、保墒方法,荒山上种下苗木成活率超过95%。

“这些树就像是自己的孩子,看着满山都绿油油的,他的心里才踏实。”在父亲耳濡目染的影响下,看着一株株树苗在荒山扎根、生长,一片片荒山披上绿色,郝文朕渐渐理解了父亲的“倔强”。

和单位同事或朋友路过父亲种树的山场,郝文朕总是充满自豪地介绍:“这片林子是我父亲种下的。”

2014年,郝文朕果断辞去在市区的工作,追随父亲上山成为一名造林队员。

“我最年轻,身体也结实,干活差不了。”郝文朕回忆,正式加入造林队就“表态”,可真正干起来就懊悔自己有些不知轻重。

扛工具上山,总是被其他队员甩出一大截;一个树坑没打完,手上就磨出了水泡;最开始用了一整天只打出3个坑,其中有一个被验收“不合格”只好返工,而一名专业的造林队员半天时间能打30个左右树坑。

父亲带领造林队员坚守荒山,克服困难、踏实认真的精神感染着郝文朕,一定要坚持下去。

在大家的带动下,郝文朕每天凌晨4:30准时起床成为习惯,和队员们同吃饭同劳动,完全掌握各个工序的流程和细节,工作效率明显提升。郝景香也开始将一项项造林任务交给儿子。

2022年下半年,74岁的郝景香因身体不适,陆陆续续住院治疗、在家康复,将荒山绿化这份“事业”交给儿子,又总是放心不下地叮嘱安排。

“去年种的树都返青了没?没有成活的及时补种。”“山桃、山杏树得赶在发芽前种。”“有人联系问造林技术,你带着人过去指导吧。”

郝文朕知道父亲时时刻刻都在挂念山场绿化,有机会就拍下图片、视频,向父亲“汇报情况”。

“咱们10年前在南岗西村山上种下的侧柏苗快有4米高了。”“姚坪村山场上种的树长新芽了,山杏、山桃树鼓的花苞可不少,马上开花。”“今年造林基地从地下挖出的山根砂有些多,咱们想办法换上营养土。”“咱们造林队伍增添新鲜血液了,来了几个跟我同龄的年轻人,干得挺带劲”……

“接下父亲的铁镐我就要把每项工作都干好,把父亲努力一辈子的这份事业继承下去。”郝文朕说,“待天气转暖,父亲身体康复,我邀请他上山‘验收’。”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