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近年来,标榜着探索城市未知“B面”的废墟探险项目引人关注,在社交平台上有多名以此为主题进行内容创作或探险直播的博主、主播。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在这些废墟探险类主播“勇敢”“刺激”的标签下,却暴露出不少问题和风险。(4月3日《法治日报》)
对未知的探索,对神秘事物的向往,直接的冒险和刺激感,让很多人加入探索城市废墟的行列当中。在他们看来,很多粉丝对废墟探险充满好奇但无法或没有胆量来到这里,探险直播则可以满足粉丝的好奇心。然而,除了探险场地本身不安全或可能并不是“无主之地”,给自己埋下安全隐患与违法风险外,不少探险直播的博主、主播打着“探险”之名,实则是刻意烘托恐怖气氛,只为引流涨粉,进而变现,比如伪造吓人场景等,以获得打赏。
有关法律人士表示,如果探险博主、主播去废弃无人看管的地方直播,这种行为一般不具有违法性,但有一定危险性。如果私自进入有保安看守的废墟,或是上了锁、有封条等的废墟进行直播探险,则可能会被认定为非法搜查或非法侵入。比如,表现上看起来虽然是废墟,但实际上这些场所还是有产权单位的。对于破坏围栏、门窗等方式进入废墟,或在废墟探险时故意毁坏里面东西,可能因损坏公私财物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法,甚至是刑法。
2022年6月22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发布《网络主播行为规范》,对如何正确引导主播行业作出了明文规定,对网络主播提供网络表演及视听节目服务提出了明确要求,其中包括不得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不得宣扬封建迷信文化习俗和思想、违反科学常识等内容。一些探险主播在直播中刻意放大甚至制造灵异情节、烘托恐怖气氛,无疑会对观众尤其是未成年人受众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损害了网络生态文明建设。
废墟不是法外之地。笔者认为,要遏制废墟探险直播乱象,还须法治给力。一方面,要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民法典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对于打碎门窗、破坏家具、随意涂鸦等行为,要依法赔偿;对擅自乱闯、非法侵入等行为,要依法惩处。新闻中一男子在探险直播时,非法侵入他人住宅、非法携带管制器具,受到行政拘留5日、罚款400元的处罚,就给废墟探险直播敲响了警钟。
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压实直播平台主体责任。废墟探险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面向公众直播会带来一定模仿效应,对探险类直播也应纳入平台监管审核。为了主播安全与一般公众利益,可以考虑从行业协会自律规则与直播平台管理规则方面,加强对探险主播行为、内容进行规范、引导。对于未尽到提醒义务的主播,平台应对其进行即时限制,并要求主播承担相应违约、违规责任。有关部门对组织非法探险直播或管控不力的平台,应进行追责。
同时,要加强对废墟场所的管控与防范,如联合有关部门、社会组织及城市志愿者,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宣传教育,让直播人员清楚认识废墟探险的危险性、违法性。尤其是作为废墟的产权单位,应在废墟入口设置警示标识,或用护栏进行围挡,甚至派专人看护。
废墟不能成为探险直播的“狂欢之地”。实践表明,对任性进入废墟探险直播的行为,加大法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方可达到震慑效果,多管齐下才能促使探险直播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