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央视网消息(记者 李柯憬):十多年前,江苏南京启动旧城改造,老城南一片“拆”声。

尽管保留下了各级文物、重要历史建筑,先搬迁后改造的方式,却造成了大量原住民未能回迁。

人气虽旺,缺了原住民、烟火气,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2015年,到了做小西湖片区规划时,南京采用了“自下而上的更新思路”,告别大拆大建的粗放式改造,一轮以“小规模、渐进式”为特色的改造行动在此展开,老城南的保护与再生持续至今日。

小西湖片区原本是串接夫子庙与门东的历史街区,形成了门东地区中轴线。据统计,在这里,明清建筑用地占比约40%,有810户居民,50多个院落。

然而曾经的小西湖,房屋拥挤、残破,身在繁华的老门东边上,却像个棚户区——一到暴雨季节就淹水;平日里上个厕所还要出门;消防车堵在路口进不来……

破旧衰败,亟待更新,而这里,有半数的居民都不愿迁走。

建筑师们只好在保持传统格局和风貌的基础上,尽量满足街区老住户对现代化生活的个性化需求,有人说,小西湖的改造像是给老街做了一次“微创”手术。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