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举行2023年一季度信息发布会。数据显示,一季度,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利润总额159.68亿元,同比下降71.49%。
受访专家表示,随着疫情防控较快平稳转段,经济运行开局良好,下游行业用钢需求总体企稳,钢铁产量、粗钢表观消费量均同比增长,行业效益逐月回升。但钢铁供给强度高于消费增长,企业钢材库存同比增加,钢材价格同比降幅大于原燃料价格降幅,钢铁行业利润率处于较低水平,钢铁企业需要密切关注下游用钢行业需求总量及结构变化,理性把握生产节奏,合理控制企业钢材库存。
(资料图)
部分钢企开始主动减产自2020年12月工信部提出压减粗钢产量以来,减产一直是钢铁行业关注的焦点。2021年、2022年的粗钢压减任务均在4月前明确提出并已顺利完成,但2023年粗钢压减政策和任务到目前尚未真正明确。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粗钢产量26156万吨,同比增长6.1%。其中,3月份粗钢产量为9573万吨,同比增长6.9%,粗钢日均产量309万吨,创下历年同期最高水平。
“目前关于粗钢产量压减,还没有具体的确定消息。但工信部近期已经组织开展2023年度工业节能监察工作,钢铁、焦化、铁合金以及很多上下游行业都被纳入到了能效专项监察的重点行业名单里,一些能耗高的钢铁企业产量会受到较大的影响。”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总经济师王颖生回应21世纪经济报道。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唐祖君在会上指出,目前钢铁供给强度高于消费增长,企业库存同比上升。一季度,我国粗钢产量同比增长6.1%,而折合粗钢表观消费量仅同比增长1.9%,且钢铁企业的钢材库存高于去年同期水平。
“目前钢铁市场的需求是有所回暖的,房地产市场开启修复周期,基建投资、制造业投资持续提升,也为下游钢材需求回升提供了支撑。但供给端回升得更快,如果按3月的粗钢日均产量(309万吨)来计算,年化就是11.3亿吨,比去年产量多出1亿多吨,不可能消化得掉,所以最近钢材的市场价格也掉得很厉害,在这种情况下,钢厂不能继续增产。”王颖生说。
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监测,一季度,中国钢材价格指数(CSPI)平均值为117.32点,同比下降13.68%。近期国内市场钢材价格持续快速下跌,尽管原燃料价格亦有所下降,但仍处于相对高位,钢铁企业生产经营面临严峻挑战。
为应对上述挑战,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在4月24日召开的一季度部分钢铁企业经济运行座谈会上,就已经呼吁钢铁企业主动减产,西北联钢随之也在4月25日召开协调限产会议进行响应。
据了解,西北联钢各股东钢企及区域内主要钢企计划从4月25日开始自发自律进行减停产,减产比例不低于30%,涉及高炉15座以上(包含前期已停产高炉),预计日均减少铁水产量6万吨以上,减产时间暂定至5月底,复产时间待定。
唐祖君指出,行业平稳运行的关键是做到供需动态均衡。广大钢铁企业应共同加强自律,密切关注下游用钢行业需求总量及结构变化,理性把握生产节奏,合理控制企业钢材库存;应共同坚守“三定三不要”的经营原则(即“以销定产”,不要把现金变成库存;“以效定产”,不要产生经营性“失血”;“以现定销”,不要把现金变成应收款),共同维护钢铁市场平稳运行。
钢协呼吁大力推进联合重组在价格下行、成本居高不下、供需不匹配的情况下,钢铁行业利润仍呈现同比下降态势,应收账款也出现较快增长。据钢协统计,一季度,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利润总额159.68亿元,同比下降71.49%;截至3月末,企业应收账款余额达到1739亿元,同比增长16.72%,重点统计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2.53%,同比上升1.01个百分点。
这在上市钢企的一季报中也有所体现:一季度,不少钢铁企业的净利润出现明显下滑且普遍亏损。从目前已披露数据来看,太钢不锈一季度净利润为亏损5.9亿元,同比下降146%;首钢股份一季度净利润亏损5847.66万元,较上年同期降幅为105.48%;鞍钢股份预告一季度净利润亏损1.49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约110.05%。
王颖生指出,面对原材料和燃料价格的高位运行,以及绿色、低碳投入的不断增加,钢铁企业应继续深化对标挖潜,通过全维度对标、全系统找差、全方位改进,大幅提升管理效能、运营效率、经营质量,不断增强抗风险能力,努力保持经济效益稳定。
“钢铁企业联合重组不仅有利于优化产业布局、减少同质化竞争、提高对上下游的议价能力,也有利于整合技术研发体系,促进技术装备升级和产品结构优化,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和效益,弱化周期性不利影响。”唐祖君表示,接下来需要大力推进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推动建立钢铁行业全国统一大市场,打破区域垄断,破除阻碍重组的体制机制障碍。
相较于国内市场,钢材出口则是持续保持同比增长,但进口同比大幅下降。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一季度,全国累计出口钢材2008万吨,同比增长53.2%;出口均价1254美元/吨,同比下降10.8%。累计进口钢材191万吨,同比减少40.5%;进口均价1713美元/吨,同比上升15.2%。3月份,我国出口钢材789万吨,同比增长59.6%;进口钢材68.2万吨,同比下降32.5%。
“土耳其地震重建带动的国际钢材需求的暂时上升,但根本的原因还是两边的价差,国际的价格相对更高些,带动了部分钢企的出口意愿。但目前的价差正在缩小,后续动力不足。而且大概95%以上的钢材都是保障国内需求,出口量的短期波动对整体市场影响有限。”王颖生说。
兰格钢铁研究中心主任王国清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中国钢材出口已呈现连续11个月保持同比上升态势。当前的钢材出口价格优势依然明显,但在海外钢铁供给偏弱态势有所缓解的情况下,中国钢材出口订单指数出现回落,预计4月份钢材出口量仍将保持同比增长,而5、6月份由于去年同期基数较高,或将出现同比回落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