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不通电的摄影
我很喜欢不插电的照相机,就像我喜欢没有电路板的汽车一样。今天这些照片出自一台六十年代中早期生产的徕卡M3照相机,它不通电,无法电子测光,需要手动上、收胶片。但它有一个优点:它是永恒的,只要你有足够的胶卷,它可以一直被使用下去。不通电这件事就像是人工智能的对立面,人工智能的一切功能都要通过插电来实现,没有电,人工智能就会瞬间消失。在不通电的年代,相机生产商也在潜心研究着和今天相似的事情,比如如何实现更精准的对焦;更快地连续拍摄;体积如何做得更小。
六十年代的徕卡相机很神奇,它们可以在不保养的情况下一直使用到今天,我甚至理解不了这件事情,当时的工程师真的考虑过七十年后还会有人在使用它们吗。2010年的徕卡M9相机已经需要换第二块坏掉的感光元件了,而M3相机还在正常工作。汽车又何尝不是如此。
有发动机的敞篷汽车
汽车将要分为有发动机的和没有发动机的两种,就像照相机是否装胶片一样革命化。发动机是动力的源泉,胶片上承载了影像。二者分别是两种事物最重要的一个部件,而这个最重要的部件随着科技的进步而精进,最终被替代,也改变了使用者的情绪。敞篷机构和发动机,是两个现代化汽车最不需要的部件,这个事情很好理解,如果我们来观察今天车市上销量最高、增长势头最猛的汽车,在它们的零配件名单中肯定找不到这两个部件。但经过我长时间的观察,如果这两个部件搭配到一起,它有很大概率促成一辆经典的、有趣的汽车,我就不点名了,这里各位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我清点了一下最近这三年里,关于来过编辑部敞篷车,BMW 4系敞篷车、Z4、MINI Cabrio、保时捷911 Carrera Cabridet、718 Spyder、法拉利Portofino、宾利欧陆GT敞篷版、梅赛德斯-奔驰E级敞篷跑车和已经停售的SLC。
在这其中我撰写了超过一半敞篷车的文章,我很喜欢这种形式,也对这种历史产物有了过多的思考,今天不想再说什么。但我总结出在敞篷这件事上,还是能看出宝马集团对驾驶乐趣的执着,而大众和奥迪品牌算是最早抛弃这种“历史毒瘤”的主流厂商了。在开过这么多敞篷车之后,我必须要说我非常喜欢BMW 8系,它线条优美、空间得体、操控灵活、豪华舒适、加速流畅,它没有同级竞争产品,也难以被挑出什么缺点,它有着标准的GT风范。仪式感就是神圣感
能够获得一次用胶片拍杂志内容机会,是令人感到激动又惶恐的,这是一件大多数年轻摄影师没有机会做过的事情,也是不允许出错的事情。平时拍摄一个选题通常需要拍摄数百张照片,再从中选择,而这次只有两卷,72张。如果我们选择拍黑白照片,其实后期冲洗的过程也是可以不插电的,不过为了杂志整体效果还是选择了彩色胶卷。就像所有最具有神圣感的宗教,它们的仪式也是最复杂的,而复杂、繁琐的仪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神圣感。用传统的拍照片和洗照片,是极具仪式感的事情,因为步骤不能错,错了不能补救,就会使人提前制定清楚计划,严谨地、按部就班地进行。暗房里的工作对于新手而言不仅是更复杂,还需要样样有条不紊地进行,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从上片至冲洗罐、控温、显影、停显、漂白、定影、晒干、选片、试小样,到逐步调整最终完成作品,用了满满当当四个小时。
这是我第一次有机会全程体验冲洗、放大的过程,否则只是看着文字也很难一一搞懂上面这些过程的步骤,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最后的放大过程其实是让我感到印象最深刻的环节。当我们选择好一张照片要进行放大时,就要进一步调整数据,保证输出的效果贴合我们的预期,而这个过程是不能被电脑模拟的,需要通过经验判断、调整,再通过小样微调,最终达到预期。这也让我第一次真正地明白为什么Photoshop被称为数码暗房,因为在没有数码介入的真正暗房中,也有着几乎相同的修图流程。而输出了实体并放大照片后,一个摄影作品才能被称为是真正地完成了,留在底片上或者硬盘里的照片,都并不是最终成品。苏先生的暗房
苏先生的暗房叫格拉底的暗房,他在暗房里潜心钻研了十年,也积累了十年的经验,我很佩服他看到底片就能估算出放大数据的本领,这必须是经验堆积出来的本领。苏先生不那么爱主动说话,但谈起暗房的故事又停不下来,而关于自己的摄影作品他又不愿意过多解释, 生怕干瘪的文字破坏了图像表达的丰富含义。“曾经有一个退休的教授找我,说想体验一下暗房,因为年轻的时候接触过就很感兴趣,遗憾后来也没有机会认真学习,一下几十年就过去了。跟我说‘请教’,叫我‘老师’,我说这可不行,使不得,老先生平静地说:‘人是渺小的,出了自己的领域,就什么也不是了。’”
我想,人生的经验和技能就是人工智能永远替代不了的感受。ChatGPT总是可以告诉你答案,但永远也给不了你过程,而过程,恰恰是人们一生中一直在苦苦寻求的事情啊。(图片:贾宾 鸣谢:小红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