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要振兴,经济文化需两手抓。近年来,马鞍山郑蒲港新区积极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因地制宜,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两手抓,跑出新区乡村振兴“加速度”。

瓜蒌架起致富路

眼下正值瓜蒌种植的季节,马鞍山郑蒲港区姥桥镇官塘村的瓜蒌种植基地里,村民们正在忙着抢种瓜蒌种苗,现场一派繁忙景象。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瓜蒌种植是官塘村小有名气的致富产业,官塘村通过政策扶持和技术指导,引导群众在合作社的统一协调下,发展了300多亩瓜蒌种植。

每年八九月份,官塘村瓜蒌种植基地的藤蔓上就会挂满金黄的瓜蒌,迎来丰收。“瓜蒌种植是官塘村小有名气的致富产业。我们村通过政策扶持和技术指导,引导群众种植瓜蒌。去年实现集体收入220万元。今年以来,我们村继续将瓜蒌种植作为村集体产业主攻方向,持续扩大种植规模,不断更新种植品种,销售收入有望突破300万元。”官塘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刘新峰告诉记者,紧紧围绕“一村一品”发展思路,官塘村将瓜蒌种植作为村集体产业主攻方向,持续扩大瓜蒌种植规模,不断更新种植品种,瓜蒌子产量和品质逐年提高。

“下一步,我们将成立官塘村瓜萎产业党支部,让支部建在项目上、身份亮在岗位上、党旗飘在产业上,重点解决产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充分发挥党员领头雁和基层党组织阵地作用,为群众架好致富桥。”

文明乡风徐徐来

触摸“看得见的乡愁”,倾听乡土文明的发展足音。

用老物件记录乡愁、以旧时光温润人心,这是乡村文博场馆的独特功能。在农业发展的道路上,推动实现农民更富裕、乡村更美丽,离不开这些散布于乡间的文化标识。

织布机、犁、耙、石碾、风谷机……走进郑蒲港新区白桥镇七成村农耕文化村史馆,一件件农耕、农作用具整齐摆放在展室内,充满了乡村耕作的气息,在灯光的映衬下,这些老物件散发出独特的光彩,让人挪不开目光。“随着社会的发展,年轻一代对农耕生活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为留住七成村乡愁记忆,传承农耕文化,我们在家门口建了这所文化馆,让村民们能就近感受到浓厚的农耕文化。”郑蒲港新区白桥镇七成村委会副主任万丹丹介绍。

“面对着直观生动的‘村史’,村民们的凝聚力、归属感大大增强了,切身体会到‘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万丹丹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把农耕文化村史馆和村文化服务中心连成一线,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走向千家万户、润泽百姓心田。”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