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大托管”,成效如何?近日,记者到“大托管”发源地淮南走一遭,一探究竟。
(资料图)
午收在即,沿淮平原已是一片金黄。在凤台县丁集镇前元村外,麦浪滚滚,一直延伸到村部后面。记者通过无人机看到,村庄周边尽是连片的农田,满目金黄。
“我们村约有2500亩耕地,除少数旱田外,已托管了2060多亩,托管率超过80%,实现应托尽托。”前元村党支部书记张磊指着村部后面的麦田给记者介绍,以前前元村土地分散,都是小田块儿,两块田之间还有田埂,不适合机械化耕种,大型机械进到田里掉头都困难。实行“大托管”后,平掉了1000多条田埂,腾出了30亩土地。土地整合后,耕作条件很好,适合机械化耕作和规模化经营,生产成本降低,种植效益提高。
淮南市地处淮河中游,跨淮北平原和江淮丘陵,耕地总面积511万亩。近年来,淮南市创新实施农业生产“大托管”改革,引导农户将分散的土地委托给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再集中将土地委托给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等)开展生产,签订托管服务合同,各类服务组织跟进实施专业服务,金融机构跟进开展金融支持。2022年全市共有635个村、183万亩耕地开展了全程“大托管”。
李杰集中托管了前元村1600多亩土地,并成立了凤台县秦垦农机合作社负责全程机械化作业。他告诉记者,合作社共有30多台农机,实现耕种收管全程机械化,眼下麦子已经成熟,很快就能收割,看长势今年产量不会低于去年,亩产千斤有希望。
67岁的村民郭士玉家里有10多亩地,现在全部流转托管出去,他自己平时做瓦工,农忙的时候在合作社打零工,收入不错。老郭告诉记者,现在地包出去后,不用再操心收粮,地租有稳定收入,还能出去打工,生活比以前好多了。
“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这种小农经济是制约农业发展的现实问题。”丁集镇镇长马飞说,现在年轻人种地的越来越少,未来谁来种地是个问题,而大托管正是解决了谁来种地的问题,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同时解放了生产力,群众可以外出务工。土地“大托管”,实现了土地增值、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有效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托管之后,土地增效明显。马飞向记者展示了一组数据,去年淮南市农业农村局现场测产,托管后的土地水稻亩产1479斤,而未托管的稻田亩产1091斤,增产明显。小麦也是如此,托管前平均亩产700斤,托管后平均亩产达到了1000斤。
经过四年多的探索实践,淮南市“大托管”改革成效显著。“大托管”集中了农户耕地,消除了“冬闲田”,有效解决了过去秋冬季节大面积撂荒抛荒的问题。同时,实行机械化智能化科学种植,实现了耕地增产、粮食增收。2022年在克服旱情的不利影响下,淮南市粮食总产量在前年增产9.6万吨的基础上仍然增加0.62万吨。
“大托管”促进了农民增收以及村集体经济发展。村集体通过收取“大托管”管理费、土地整理额外多出的耕地收益、自营农业生产等方式增收。2022年,淮南市“大托管”带动托管村村集体增收9015.7万元、村均增收20.3万元,实现农民增收1.82亿元、亩均增收289.4元、户均增收2600元。全市4552户脱贫户、监测户共托管土地33580亩,户均增收5900元。
淮南市乡村振兴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深化农业生产“大托管”改革,全力打造“大托管”改革升级版,力争2025年全程托管面积500万亩以上,确保所有具备规模化粮食种植潜力的耕地实现全覆盖。(记者 范克龙 通讯员 苏建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