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缩裂缝少、抗载能力强、开放交通快、比较效益高……继滁州大道(洪武路—创业南路)路段9.1公里被评为安徽省交通优质工程奖后,日前,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又传来喜讯,由滁州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研发,并通过十余年项目实践跟踪的“填充式大粒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简称“大粒径”)施工技术,通过省级工法评定。这是我市首个获得此殊荣的交通工程类工法,对我市道路交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公路寿命延3倍养护成本省6成
“公路裂缝是一个国际性的难题,被称为公路路面的‘癌症’。一条小裂缝,看着不起眼,但是这要下场雨,再被汽车一碾压,就会出现‘一场雨水、一片冒浆,一路坑槽’的现象。”滁州路桥有限责任公司技术负责人臧天华介绍,一段时间以来,我市公路使用寿命短,一般5至8年,整段路面就出现严重的开裂、坑槽、车辙等病害,。
(资料图)
臧天华表示,“长寿命公路”看似极其普通,实则暗含玄机。在我国业内虽然喊了多年,但大多没有跳出既有规范和思维的约束,很多皆因建设成本高等原因而无法实现。
针对公路建设中半刚性基层容易产生反射裂缝,使用寿命大幅缩短的实际。作为我市公路建设的主力军,滁州路桥有限责任公司从2004年起就致力于半刚性基层抗裂和耐久性研究,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摸索出“填充式大粒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新技术。使用该技术修建的路面,具有抗开裂、抗重载和经久耐用的优点,可适当减薄沥青面层厚度,采用“长寿命公路”理念和技术修建的路段主体结构30年无需大修,路用性能和使用品质显著提高,公路寿命比原来延长3倍以上,养护成本节约6成,具有明显的优势。
“长寿命公路”已在我市应用300公里
一辆辆汽车在公路上疾驶而过,除了耳边传来的汽车呼啸声,沥青路面上不留任何痕迹。日前,记者在滁(州)全(椒)公路段看到,一块巨大的石头屹立路旁,石头正面刻有“长寿命公路”五个大字,背面解释着“长寿命公路”的由来。
臧天华告诉记者,滁全路1994年建成,使用10余年后,损坏严重,坑洼难行。2006年,在对道路实施“白改黑”过程中,滁州路桥有限责任公司采用了自主研发的“大粒径”创新技术,并对病害实施多方案精准处理,重载交通下使用了12年,路况良好。到2018年,对该段进行全面“体检”发现,路面主体结构完好如初,承载能力无任何衰减,只需更换沥青表层就可全面恢复其使用功能。该路段预计将成为50年内无需结构性大修的“长寿命公路”。
自2005年开始,滁州路桥公司在我市的国省干线公路(含重要县道)项目中逐步推广使用“大粒径”技术,先后在300余公里一级、二级及三级公路中应用该技术。
“大粒径”技术获省级工法在全国推广
市公路学会理事长郝友国介绍,此次获得省级工法评定是对技术的权威认可,可以辅助提升施工单位进一步保证工程质量品质、降低工程成本、提高施工效率等。
据了解,目前,“大粒径”技术已列入国家行业标准,填补了我国公路基层建设技术的一项空白,使用该技术的公路将长期保持优良服务水平,在全国推广应用后产生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目前,我们的技术已经在湖北省荆州、荆门等市公路中得到推广应用,应用里程达200余公里,路用效果明显,不仅节约了资金,提升了服务水平,同时环保效益显著。”郝友国说。
与此同时,由滁州路桥公司承建的多个项目也获得主管部门肯定。其中,滁州大道(洪武路—创业南路)路段9.1公里工程被评为安徽省交通优质工程奖,省道206/省道331二标段等5个工程项目57公里被评为滁州市“琅琊杯”优质工程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