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安徽淮河以南地区发生了特大干旱,不少人尤其是农民们,对这场旱灾还记忆犹新。
(相关资料图)
高温,极度少雨,长江超低水位,江河湖库“存货”越来越少……这要放在半个多世纪前,又是庄稼绝收、灾荒饥饿的灾年。
然而,就是这一年,安徽粮食生产再度丰收,实现了“十九连丰”。
为何大旱之年还能粮食丰产?水利工程,发挥了巨大作用。
淠史杭灌区内,一渠清水润农田。
如果说,大别山水库群是优质水源的“发货方”,那么淠史杭工程就是一条条输送“水快递”的“超级快递员”,从千万人口大城市供水,到田间地头庄稼的灌溉,日日夜夜、勤勤恳恳、从未间断。
昔日十年九旱的江淮分水岭地区,如今成为年产逾百亿斤粮食的“大粮仓”。
“晒死鸡”的蝶变
“晒死鸡”,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是皖西地区一个村,甚至是好几个村的地名。
为啥叫这名?当时江淮分水岭地区常遇大旱,连续多少天干涸无雨,庄稼没了收成。群众们调侃:“斗大的太阳,晒得脱皮,连鸡都能晒死。”
这些在现代人看来有些搞笑的地名里,却饱含曾经旱灾的苦难记忆。
1958年,淠史杭工程开建,家住“晒死鸡”村的村民们怎么也不会想到,这项工程将改变他们的命运。
上世纪70年代,位于舒城县的淠史杭工程将军山渡槽通水。
当时在瓦西干渠附近就有一个“晒死鸡”村,这里地势高,差不多年年旱,在村边上的生产队里有个老汉叫陆金斋,他不信淠史杭能引来水。他跟挖渠的民工打赌:“你们要能把水引来,我就一口喝干了。”
陆老汉家离渠道很近,天天去看,没水,他很得意。结果有一天,水真的来了,他傻眼了:“千百年河水流不到的地方咋来水了?”
当时,村里人在渠道边狂呼乱跳,把陆老汉家的一只鸡轰到水里去了,大家大笑:“晒死鸡变成淹死鸡喽!”
陆老汉想起了之前的“誓言”,耷拉着脑袋说:“水就别喝了,留着浇地吧。”
这个故事是当时建设者回忆的真人真事,关于“晒死鸡”的回忆,还被媒体报道了出来。
当时的安徽日报记者周军就到过青峰岭上的“晒死鸡”村采访,在他的回忆录中描写了“晒死鸡”村的巨变:村后灌溉渠里流水淙淙,白鹅在渠中漫游,村前的大水塘,一大片墨绿色荷叶浮在上面,朵朵洁白如雪的荷花盛开其间……
如今,一个个“晒死鸡”村早就改名了。瓦西干渠边的那个村已改为青峰岭村,位于六安市金安区东桥镇。
这个曾经叫“晒死鸡”的村子,如今改名为“青峰岭村”,该村农田长势正好,风景美丽如画。
正是水的滋润,曾经记者笔下的“白鹅漫游”,几十年后变成了“白鹅群游”。青峰岭村成立了多个白鹅养殖合作社,“白鹅小镇”成为这座小村庄的一大品牌,正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当地老百姓调侃,以前的“晒死鸡”该叫“养肥鹅”了。
大户们的“救命水”
幸福,总是相似的。淠史杭带来的“幸福的故事”,一直延续到了21世纪的今天。
今年6月29日,六安市叶集区姚李镇大顾店村种粮大户胡明权骑着“小电驴”悠哉地巡视着他种的田。
在当地人看来,胡明权是“胡总”,是真的“大户”,他承包了5000多亩田,搞起了稻虾养殖,生意越做越大。
可胡明权却说,水,才是他的命根子。
搞稻虾养殖,离开水,稻子和虾都没法活,而且养虾对水质也很有讲究。
种粮大户胡明权的合作社。
“去年,我这些田差点就砸蛋(完蛋)了,多亏了那个竹园水库,给田里供了‘救命水’。”回忆那段经历,村里人看起来很风光的胡明权也有些害怕。
竹园水库,其实是个不起眼的小水库,是淠史杭灌区“长藤结瓜”体系中一个小小的“瓜”。正是这个“小瓜”,存蓄了灌区上游送来的水,作为庄稼的“救命水”,挽救了庄稼,也挽救了胡明权的生意。
无独有偶。说到2022年那场大旱,六安市裕安区苏埠镇陵波村种粮大户黄国艮依然心有余悸:“这样的旱情,搁在多年前,收成都毁了。但有淠史杭工程,我家1400亩水稻,80%依然达到了丰产,亩产600多公斤。”
黄国艮介绍,作为毗邻横排头渠首枢纽的乡镇,陵波村的水利条件良好,14公里长的张寿支渠从黄国艮家的农田旁穿过,给了他粮食生产最大的底气。
在大旱之年,水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就是“香饽饽”,谁都想分一口,“发货方”远在皖西大别山区的水库群,怎么确保灌区沿途的庄稼都能“喝上水”?这需要“超级快递员”的“上门送货”。
甚至连灌区最偏远的农田都收到了“快递”。去年8月,六安市霍邱县冯瓴镇柳台村的农田里,一条灌溉水渠穿插其中,水管里的水像喷泉一样喷向农田。
去年8月,在霍邱县冯瓴镇柳台村,抗旱服务队用水泵抽水灌溉农田。
冯瓴镇柳台村位于汲东干渠尾部,是灌区的最远端,远离了“包邮区”,淠河水虽流经冯瓴镇,但是没有沟渠将水引到田里,当地专门架设了流动泵站打通农田灌溉的 “最后一米”。
虽然不能靠自流,要架设泵站“人工提水”,但好在水源就在眼前,“远水”就这样解了“近渴”。
“心不慌”的底气
“有了淠史杭,抗旱心不慌。”在灌区内,群众中流传着这么一句顺口溜。
不仅“心不慌”,淠史杭还成了灌溉供水的“压舱石”。
2019年,安徽遇到严重干旱。这一年,灌区总供水量53亿立方米,其中全年灌溉供水45亿立方米,栽插水稻约980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140亿斤,部分中稻亩产达1600斤,受灾面积不足10万亩,实现大旱之年大丰收。
淠史杭灌区春灌。
2022年,灌区再次战胜了特大干旱,累计灌溉引水31.4亿立方米,实灌农作物面积约1060万亩,粮食产量140亿斤,又一次确保了灌区粮食丰收。
如果没有淠史杭工程,1000余万亩粮食作物将超过6成绝收,由此或将造成减产约84亿斤以上粮食的直接损失。
粮食产量约占全省五分之一、全国百分之一,这两个数据足以见得淠史杭灌区在全国及全省粮食生产的地位。
依托淠史杭灌溉工程,灌区所在的江淮地区成为国家重要粮食生产基地,灌区内的霍邱县、寿县连续多年获得国家粮食生产标兵县称号。
其实,老天不下雨,很多时候灌区也要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题。这要求灌区优化水资源配置。
比如今年栽插期,受去年大旱影响,面临水源严重不足的严峻形势。灌区科学安排引水、合理利用内部蓄水、全力引提外水。
截至今年6月30日,灌区三大渠首合计灌溉引水8.43亿立方米,内部蓄水利用约3.3亿立方米,累计提外水2.42亿立方米。灌区栽插早中稻面积约920万亩,基本完成栽插期供水任务。
炎炎夏日,合肥市民打开水龙头,流出的清澈自来水,都是来自大别山水库群“发货”,由淠史杭“快递”的。
保障千万人口安全饮水,也是淠史杭灌区的使命。
这里,是合肥、六安城市供水的主水源,是庐江、肥东等近10个县城的主要补给水源,城乡供水受益人口1400万人以上。
供水中的淠河总干渠。
以合肥市区为例,每天要用水200万立方米,上游水库群通过淠河总干渠、滁河干渠,经过罗管节制闸、南淝河泄水闸等节点,流入董铺水库和大房郢水库,经水厂的层层处理后,流入千家万户的自来水管里。
有了现代水利工程守护,农业完全“靠天收”的日子一去不返,旱涝灾害导致流离失所的场景早已成为历史。
当有一天,我们今天的故事也成为历史,化为后人追忆和记录的文字时,他们一定不会忘记、并且几乎肯定会写下这个名字——淠史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