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芥开花金点点,哥哥就爱你的花眼眼。芝麻黄芥能出油,信天游里甚都有……”用黄芥榨油,是我国流传千年的一项古老的传统榨油工艺。而在神木市栏杆堡镇高家峁村内,今年60岁的王不芳仍然沿用“火炒、石碾、火蒸、包饼、排榨、槌撞”等传统工艺来榨油,成为了一名传统榨油技艺的省级传承人。
爷爷辈传承
30多年坚守传统榨油手艺
【资料图】
“黄芥开花满梁黄,跟上哥哥进油坊,吃上一个油窝窝,咱俩爱情甜蜜蜜”,这是曾流传于神木县传统手工油坊的民谣。随着时间的流逝,传统老油坊已难觅踪迹,但在栏杆堡镇,至今还有一座老油坊,延续着传统木梁榨油的技艺。今年60岁的王不芳仍然沿用“火炒、石碾、火蒸、包饼、排榨、槌撞”等传统工艺来榨油。
民族传统手工艺是一个民族的底蕴,木雕、剪纸、泥塑……这些璀璨夺目的民间艺术是传统文化中一笔宝贵的财富。走近和了解它们,你会为它们蕴涵的超凡技艺而赞叹,被它们散发的无限魅力所折服。
王不芳说,他的榨油手艺是从爷爷那一辈人开始,弟兄中只有他继承了油坊手艺,也坚持了下来,过去的榨油坊因为年代久远已经不能使用,这几年他新换了作坊。
“榨油必须要严格按照流程进行,不能有丝毫的马虎,一个环节错误,就榨不出油或者出油少。”王不芳说,他的油坊主要压榨黄芥油和胡麻油,这两种作物都是黄土地特产的作物,农民将黄芥和胡麻收回来后,他再将收回来的作物进行加工。
“在火炒的过程中,要火侯掌握一径,黄芥炒成仓狗狗,胡麻炒成老鹰头,芝麻炒成烫手手。”王不芳说,经过这么多年的榨油,他已经对火候掌握的非常熟练,炒出来的黄芥、胡麻被磨成面后,再加一定剂量的水搅拌均匀,用蒸锅蒸,蒸出来包成坨,再用油梁机挤压,挤压出来的油再沉淀,古色、古味、健康、原生态的油就制作好了。
传统榨油口感好
“纯天然”食用油销往省外
据了解,黄芥具有耐寒、耐高温、耐旱、耐贫瘠的特点,适合生长于黄土地,其含油量达45.5%,亩产量在100至250斤左右。在本地油坊的带动下,目前栏杆堡一带黄芥种植面积在逐渐增加。
现在王不芳的榨油坊一年能榨油1万3千余斤,每次榨油要使用500斤菜籽,2天为一个周期,一次榨油在130斤左右,每年能收入8万元左右,相比较现在市场上售卖的机器榨出来的油,王不芳说自己的油是用高温蒸馏出来的,口感要比机器榨油好上很多。
20年来,王不芳传统榨油手艺越传越远,购买过王不芳家“纯天然”食用油的用户,数都数不过来。就连相邻的内蒙古的人都前来购买,而且一买就是好几桶,用来送朋友!只因这门传统技艺,在带给人们味蕾享受的同时,更留住了浓浓的乡愁。
对于榨油这一行当,为啥这么多年还在坚持,王不芳笑着说:“老一辈留下的手艺,不能在我的手上失传了,我今年60岁,还能在干十几年,等我干不动的时候,我会把油坊交给儿子,现在两个儿子都学会了自己的手艺,每逢假期的时候就回到油坊帮忙。”
华商报记者 杨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