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如果您热爱历史,又来到了西安旅行,那么周边的帝王陵,绝对是不能错过的对象。身为千年古都,西安及其周边地区,埋葬着西周、秦、西汉、西魏、北周、隋、唐等知名政权的统治者。但由于历史上的纷飞战火,许多帝王陵只剩下一座孤零零的封土,还有一块官方权威认证的文保碑,其他建筑早已荡然无存,颓圮在过去的岁月中。能够进入墓道参观且开发为景点的帝王陵并不多。


(相关资料图)

目前,值得一去的主要以下几个:秦始皇陵,参观兵马俑,体会世界奇迹的震撼;汉武帝茂陵,可以参观霍去病墓,看看马踏匈奴石刻,重温往日的金戈铁马;唐太宗昭陵,参观李勣墓、韦贵妃墓、长乐公主墓,了解初唐时期的文化;唐高宗乾陵,站在无字碑前,回忆女皇的传奇人生;行走在懿德太子、永泰公主的墓地里,体会帝王家的奢侈与无情。除了这四座帝王陵,还有一座也是值得考虑的,那就是汉景帝的阳陵。

在《汉书》中,班固这样为孝景皇帝点赞:“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於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於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自刘邦走上革命道路,建立汉朝后,废除秦朝苛政,主推休养生息、恢复经济的国策,汉文帝、汉景帝延续高祖政策,经历五六十年的发展,天下大治,陈陈相因,如果周朝有成康之治,那么汉朝就有文景之治。社会的稳定,府库的充盈,人丁的兴旺,为汉景帝修建陵寝提供了资源。在登基后的第五年,三十六岁的刘启下令为自己营建阳陵,作为百年之后的居所。

和昭陵、乾陵、茂陵、秦始皇陵相比,从西安市区前往阳陵是非常方便的,有专门的公交车能够直达,时间上也相对较短。西汉帝陵主要分布在长安城的北部、东南部两个方向,以北部为主,东南部只有汉文帝的霸陵与汉宣帝的杜陵,其余均分布在渭水以北的咸阳原上。在汉景帝选择陵址时,他面临着两种抉择,一种是跟随爷爷刘邦、大伯刘盈,葬在咸阳原;还有一种是跟着爸爸刘恒,葬在长安以东,经过权衡,他最终敲定了前一种方案,并没有追随文帝。这样做,背后存在哪些考量呢?

首先,统治者葬在国都以北是符合传统礼制的,“葬于北方,三代之达礼也,冥幽之故也”,这里的北方,指的就是国都以北;其次,帝陵不仅仅只是皇帝长眠的地方,附近还会修造陵邑,也就是长安的卫星城,朝廷会从关东迁徙豪强充当居民,起到削弱地方势力,强化中央的作用;陵邑还能作为首都的屏障,抵御军事入侵。

汉文帝选择长安东南的灞水之滨作为陵址,是为了防范关东地区诸侯王的叛乱,在他执政的二十三年里,诸侯国势力强大,相继发生过济北王、淮南王谋反案。汉景帝刚刚登基,就采纳晁错的建议削藩,因此酿成了七国之乱。但是在刘启下令开始营建阳陵邑的前两年,周亚夫已经荡平了叛军,诸侯国受到沉重打击,难以再对中央形成威胁。

真正的心腹大患只剩下北方的匈奴,对待草原上的敌人,汉景帝依然延续父祖的和亲政策,采取容忍克制的态度,此举虽然为积蓄实力赢得了时间,却无法根本解决边患,因此刘启还是将陵址选在了北方,作为守护长安的屏障。

第三是咸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地下水位较高,便于陵墓的建造,加之周边又有渭河、泾河潺潺流过,可以为陵邑居民提供灌溉、饮用的水源。阳陵位于刘邦长陵的东侧,与西侧汉惠帝的安陵一起,就像两只手,拱卫着开国皇帝的长眠之所。

既要修建奢华宏伟的皇帝陵、皇后陵,又要筑造可供十几万人居住的阳陵邑,在技术手段落后的两千年前,这绝对是个异常艰巨的任务,动用的人力、物力、财力必然是个天文数字。作为国家头号重点工程,西汉朝廷成立了以丞相为总指挥的项目班子,当年秦始皇修筑骊山陵时,也由丞相李斯出任总负责人。当然,丞相作为百官之首,公务繁忙,不可能天天蹲在工地上指挥,具体实施主要有将作大匠、少府、大农令。

将作大匠主要负责陵寝的土木工程,包括施工图纸的绘制,方案的草拟与执行等。如此浩大的工程,需要的劳动力远非几十几百,因此,就要动用军队以及首都、周边县市的力量,秦朝修建骊山陵时,征发了70万囚徒做苦力,后来起义军杀入关中,秦二世赦免刑徒,命令章邯率领他们出击。

汉阳陵有没有使用刑徒呢?答案是肯定的,《汉书》明确记载:“秋,赦徒作阳陵者死罪;欲腐者,许之”,在阳陵考古过程中,也的确发现庞大的刑徒墓地,面积大约8万平方米。墓葬中的骨骸,往往戴着刑具,身首异处,既没有陪葬品,也没有任何写有名字的材料,寒酸无比,应该是当年不堪朝廷压迫,最后被处决的犯人,随便挖了个坑草草掩埋。与长城类似,光鲜亮丽的成果背后,是底层人民的累累白骨。

少府主要为阳陵提供陪葬的器物,在已经发掘的从葬坑中,出土的许多随葬品带有少府及其下属机构的字样,比如“东织寝官”、“东织令印”、“甘泉仓印”等。阳陵的墓室之内、封土之下应该有从葬坑,但尚未得到考古证实;在陵园之内,封土周边,目前已经探明从葬坑86座;陵园以外的南北两区,探明从葬坑48座。陪葬的器物种类相当齐全,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这背后又是多少的民脂民膏;几十年后,汉武帝入葬茂陵,因随葬品太多,竟然没有地方摆放,说明大汉的国力实在是强盛;

大司农主要为陵寝工程提供金钱和粮食方面的支持,这么多原材料需要采购,这么多物件需要运输,这么多施工人员需要吃饭,大司农也是压力山大。后来给汉昭帝修建平陵时,仅运沙一项,就征调了民间三万辆牛车,从便桥开始装卸,源源不断地送到陵寝,三万辆车,至少得管三万个人吃饭,那要储备多少食物。

阳陵邑位于帝后陵寝的东侧,经考古勘探与发掘,得知阳陵邑东西长4.5公里,南北长1公里,东西方向的道路有11条,南北方向的有31条。工作过程中,发现了房屋、水井、陶窑等遗迹,还有铜器、铁器等生活用品,瓦当、铺地砖等建筑材料,更为直观的是发现了带有“阳陵丞印”“阳陵令印”的印泥,这些都是地方官使用过的。

当初刚刚营建阳陵邑时,汉景帝出台过优惠政策:“五年春正月,作阳陵邑。夏,募民徙阳陵,赐钱二十万”,愿意背井离乡,前往阳陵邑落户的百姓,能够一次性领取二十万钱作为安家费。然而,因为陵寝,因为皇权而兴盛的城市,注定是无法长久的,一百多年后西汉灭亡,经历过两汉之间的战乱,阳陵邑自从衰落,再也没有重新崛起。

和汉景帝万古相随的是他的皇后王娡,还有陪葬在陵园周边的高级官吏、王公贵族们,与帝陵相比,皇后陵的规模、从葬坑的数量要差很多,反映着等级森严的政治体制。王娡并非汉景帝的首任正妻,刘启的第一个皇后是奶奶指定的薄皇后,她不孕不育,没有为景帝生下孩子,后来太皇太后驾崩了,刘启干脆将其废黜。

汉景帝也不是王娡的第一任丈夫,她先嫁给了金王孙,还生了个女儿,后来算命的说王娡有大富大贵之命,能够生下天子,王娡的母亲就把女儿接回来,强行离婚,送到了太子府,没想到果然生下了天子,就是后来的汉武帝。元朔四年,王太后崩逝,遗体被送到阳陵,由于此时景帝已经去世了十六年,夫妻双方同处一个陵园,但不是同穴而葬。

两千多年过去了,阳陵只剩下处处遗址,还有地下的陪葬品。刘启万万不会想到,他的陵墓会在若干年后,成为游客们参观的对象。生前苦心经营的大汉帝国,也早已成为历史上的记忆。

图片来源于网络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