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日,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公告称,在对饮料、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等5大类食品258批次样品进行的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中,发现有4批次样品不合格,存在微生物污染、质量指标不达标等问题。

隔三差五,总有类似消息闯入视野,人们看后往往同时有两种心情:一则以喜,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认真履职,通过各种方式积极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且事实证明多数产品的质量有保证;一则以忧,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中的问题五花八门、形形色色,且被抽到的只是少数,人们自然难以完全放心。

这种喜忧参半的复杂心情,折射出人们对“从农田到餐桌”相当关切,也折射出守护“舌尖上的安全”任重道远。近日印发的《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是指导我国质量工作中长期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了提高农产品、食品、药品的质量安全水平,该《纲要》从严格落实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等方面着力,进行了周密谋划。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千家万户,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容不得半点马虎。抓好食品安全工作离不开规划和谋划,更重在过程、要在落实。

从监管范围看,要努力捞掉漏网之鱼。要实行全主体、全品种、全链条监管,在此基础上突出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做到不开天窗、不留死角、不搞变通。对抽检中发现的不合格产品,主动组织开展处置工作,采取下架召回等措施控制风险,并举一反三回应消费者关切。

从源头治理看,要消除各种安全隐患。水源受到污染,下游就会劳而无功,难以令人放心。所谓“针尖大的窟窿能漏斗大的风”,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要配置好监管资源,让监管力量向基层下沉,处置问题时向源头发力。面对庞大群体和海量信息,善于运用新技术可能事半功倍。例如,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近期就规范食品快速检测使用印发意见,食品快检可用于对食用农产品、散装食品、餐饮食品、现场制售食品等的抽查检测,并在较短时间内显示检测结果,在及时防控食品安全风险的同时避免伤及无辜。在推广二维码溯源等技术的同时,要下功夫形成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倒逼饲养者改善卫生状况、注重健康品质,这样才能涵养源头活水。

从处理效果看,要避免出现“井绳效应”。要善于运用经济手段和市场杠杆调动积极性,形成人人关注、人人受益的局面,从多方面营造健康的市场环境。比如,广泛征集线索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对于发现问题者要真金白银奖励,对于胆大妄为的要罚到“肉疼”。同时,借助行业自律和标准制约避免山寨横行,形成优质优价的正向激励,进而促使农户和经营者自我约束、主动提升。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杨开新)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