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不少人基于对家庭安全的考虑,会安装智能可视门铃、带有监控功能的智能门锁等。但可视门铃受户型设计、安装位置等条件限制,可能会将邻居的面部容貌特征、出行时间、活动轨迹等内容拍摄并储存,进而侵犯邻居的隐私权。近日,西安市雁塔区法院成功调解一起因可视门铃引发的纠纷。

家住西安市雁塔区某小区的张某与邻居李某,因为可视门铃的安装问题产生纠纷。张某起诉李某,要求李某更换其安装可视门铃的位置。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张某与李某的家位于同一楼层,分别位于电梯间南北两侧,张某位于电梯间以北,家门朝东,李某位于电梯间以南,家门朝北,李某在自家房门东侧安装的可视门铃正对楼道电梯间及张某入户门。

张某查询该品牌的可视门铃参数后发现,该门铃具备红外夜视、人形人脸识别、存储记录等功能,认为李某安装的可视门铃侵犯其隐私。

李某辩称该可视门铃的视频范围为三米,所以无法拍摄到张某的入户门,且如果是行人短暂停留也不会被可视门铃拍摄。

民四庭法官经过法庭调查发现,张某与李某的入户门中间相隔电梯间,相距8—9米,电梯间一共三部电梯,均可达到二人所在楼层,靠近李某家一侧的电梯距李某家门不足两米,李某所安装的可视门铃摄制范围为原、被告双方入户门前的公共通道,如张某乘坐靠近李某一侧的电梯时会触发可视门铃的视频录制功能,可能侵犯邻居的隐私权。

经过法官在庭审现场绘制平面图,分析可视门铃参数,向双方当事人释法说理,最终双方达成一致调解意见,李某同意更换可视门铃的安装位置。

>>法官说法

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

雁塔法院民四庭法官王丹说,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个人信息”包括: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

《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

第一千零三十三条规定: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权利人明确同意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实施下列行为:(一)以电话、短信、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传单等方式侵扰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宁;(二)进入、拍摄、窥视他人的住宅、宾馆房间等私密空间;(三)拍摄、窥视、窃听、公开他人的私密活动;(四)拍摄、窥视他人身体的私密部位;(五)处理他人的私密信息;(六)以其他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第一千零三十四条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健康信息、行踪信息等。个人信息中的私密信息,适用有关隐私权的规定;没有规定的,适用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

法官说,可视门铃能够摄录到的自然人的生物识别信息、住宅、行踪信息,自然人进出住宅的信息均属于个人信息,上述信息与家庭的财产安全、私人生活习惯等高度关联,应视为隐私,受法律保护。 华商报记者 宁军

>>相关新闻

安装可视门铃应考虑邻居隐私权

居民可否私自安装可视门铃?个人私采公共影像是否侵犯他人隐私权和个人信息权益?如何有效监管,促进智能家居行业健康发展?

>>邻里纠纷

邻居起诉侵犯个人隐私

可视门铃被拆除

家住江苏无锡的张某与吴某是对门邻居。2019年,吴某给家中大门安装了可视门铃,该门铃具有红外夜视、自动摄录、存储、上传网络等功能,吴某打开可视门铃软件,就可以掌握家门口的所有情况。

然而,邻居张某却因为吴某家新添置的“高科技”产品而倍感焦虑。

张某认为,吴某家的可视门铃不但记录了自己出入房屋的时间,还拍摄到了屋内的情况,严重侵犯了他的个人隐私。为此,张某将吴某诉至法院。

无锡市梁溪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吴某安装可视门铃虽是为了保护自身人身及财产安全,但行为已构成对张某隐私权的侵犯,遂判决吴某拆除可视门铃,并删除相关影像资料。

>>记者调查

可视门铃存监管空白

取证难度较大

记者在网购平台搜索发现,“电子猫眼摄像头”“智能可视门铃”等多款销量靠前的产品有“监控猫眼,远程看家”“高清夜视,门口漆黑也清晰”“AI人脸识别”“高清拍摄,云存储”等介绍,并宣称功能仍在不断升级。

记者在网购留言区发现,不少买家对可视门铃持欢迎态度。“这个视频和拍照都很清楚,同时还带了门铃,又方便又美观。”“老觉得有可疑的人在门口,现在一有动静就可以收到视频了。装了以后感觉更加安全了。”“人不在家,快递、外卖放门口,在猫眼监控范围内,防丢更安全。”

然而,随着可视门铃具备的功能越来越多,特别是云存储、AI人脸识别等功能,更容易导致“邻居”个人隐私被收集、甚至泄露。业内人士透露,目前这方面的监管几乎空白,取证难度较大,且相关法律法规滞后于行业发展,判定标准不明确,量刑难、定罪难……

记者调查发现,可视门铃的内存卡可以24小时不间断录制,录制时间根据存储卡容量、画面清晰度、电池容量不等,有的长达半个月左右。“云存储”则是在画面出现变动时才会录制,画面静止时不会录制。这也就意味着,从本地上传至云端存储的录制视频中,有可能包括大量人员活动的画面,甚至人脸信息。

因此,不少网友担心,录制视频的后台存储是否安全,就算邻居没有主观恶意,但如果云端录制的信息泄露,一样很危险。

>>业内人士

能完整记录日常出入信息

私采公共影像宜谨慎

邻里间共用的公共区域内,彼此是否独立享有隐私权?住户在自家门口安装摄像头之前,有没有告知邻居的义务?业内人士表示,现行法规或物业管理规定中并没有针对此事详尽的明文规定。根据现有各地法院的典型判例,装摄像头的人家多不占理,居民们争议的焦点落在被拍摄的住户是否知情和同意上。

业内人士认为,智能可视门铃可能会将邻居的日常出入信息完整记录下来,可跟踪分析,有窥探之嫌。由于主体复杂和缺乏相应监管,私人采集公共影像存在更大隐患。人脸等生物信息一旦遭到泄露会严重侵犯被采集人的个人信息和隐私,以目前的技术一般只能追踪到第一泄露人,至于这些资料被中间转移多少次,很难确定和追责。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杨晓表示:“抛开侵权与否的讨论,单从技术角度来说,类似产品也存在多种风险,供应商还应当加强信息安全保护。”杨晓说,一方面需要加强行业监管,另一方面公司在将产品投入市场前应做好相关法律风险评估,同时加快引入产品责任保险机制,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 综合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