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李梅。受访者供图
人民网北京3月12日电 (王丽)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传承着活态的民族文化基因,展现着独特的中华审美风范,承载着民族的价值认同和情感依赖,体现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但我国戏剧早期教育具有特殊性,戏剧人才队伍继续接受高等教育机会有限、人数整体偏少,无法满足各地方戏曲院团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李梅建议,新设一所以培养中国地方传统戏曲人才为特色的戏剧学院,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积极探索新途径新机制,打造中国戏曲教育新高地,实现优化戏剧院校布局,完善戏剧人才结构,满足地方戏曲院团人才需求,推动中国戏剧高等教育创新发展。
“一是,创新戏曲人才培养模式,打通戏曲教育上升通道,搭建戏剧人才专、本、硕立交桥和直通车,有效破解现阶段地方戏剧艺术人才断代和学历低层次的困境,提升人才整体水平。二是,发展戏曲文旅产业,助力当地经济创新发展。借力新设戏剧学院发展,打造集产、学、研、旅一体化 ‘戏剧小镇’,建设起与戏剧相关的产业发展链,辐射带动周边区域文化产业形成集聚效应,推进文旅融合,拉动地方经济文化快速发展。”李梅说。
李梅认为,戏剧人才的培养,应该以剧带人,培养德艺双馨的人才队伍。一是,要注重在剧目实践中锻炼队伍,积极促进戏曲艺术的活态传承。在新剧目创作中,大胆启用有实力的年轻演员,二度创作加强本省、本单位艺术骨干人才的参与度,从而壮大戏曲中坚力量,培养戏曲后继人才,保持戏曲艺术薪火相传。二是,注重戏曲师承教育。名师高徒同台,不仅能使陕西戏曲宝贵的传承资源得到最有效发挥,而且能够集中优势资源,面向全省,乃至西北地区广大基层院团实施人才培养,着力为陕西戏曲的高质量发展奠定牢固的人才基础。三是,实行主演A、B组机制。坚持以剧目实践带动人才培养,以人才建设反哺精品创作的理念,实行AB角制度。从创作伊始就作为传承剧目分A、B组进行排演,名师高徒同进排练场,同台亮相。
“比如,《生命的绿洲》中,甚至‘梅花奖’获得者和多位一级演员甘当绿叶、默默奉献、托举扶持青年演员。剧目搬上舞台后,我们也是AB组演员轮流上台演出,这种实战练兵制度,有利于促进青年演员的快速成长,体现了古老秦腔艺术的当代活态传承。”李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