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考古博物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致知在格物”记陕西考古博物馆(二)

2022年4.28开馆之日,我第一次参观陕西考古博物馆。按照习惯,我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展柜里的文物上,而对明显大大多于其他传统博物馆的说明和多媒体介绍并未给予更多的注意。同时,对展陈语言的疏忽和展览脉络的模糊让我看的颠三倒四,倍感吃力。

回家认真做了功课之后,开始了第二次、第三次的参观……

陕西考古博物馆的展陈特点非常突出。它是以考古发展史和考古历程为主线,在展出大量文物(五千多件)的同时,全程深度结合考古学理论的一种全新视角。

“二重证据法”   

这种理解,从进入考古博物馆的大厅就应该开始了。

大厅正中上方是考古博物馆的logo,这个logo的主体的九宫格形状在现实中的学名叫“考古探方”,在探方之下,是陕西地形图和黄河。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考古学的重要理论方法“二重证据法”。

近代学者王国维运用现代考古学的成果,结合《史记》、《汉书》等文献史籍资料,对一系列汉朝相关问题,逐一做了详尽的考释。并于 1925 年在清华大学研究院的讲义《古史新证》中正式提出的:

“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考古学),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历史文献)。”

即利用地下发现的文物与历史文献互相佐证,以达到考证古史的目的。由此创立“二重证据法”。

进入第一展厅“考古历程篇”,进门便是巨幅浮雕《史记》《汉书》《后汉书》……这和考古探方共同注释了“二重证据法”。

“美阳得鼎”考古开端

雅好博古,格物致知。中国人收藏古物之好,始自周时,积习于汉唐,至宋代蔚然成风。

考古博物馆的故事从西汉开始说起,《史记·封禅书》载,汉武帝时,于汾阴(山西)得铜鼎,迎至甘泉,供奉于宗庙,改年号为"元鼎"。这是有记载的考古发掘最早记录。

“考古历程篇”的第一组展品是西安东郊三店村发现的西汉王许墓和韩城梁代村的芮国墓地。其中芮国墓地的发现被评为2005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西周录盨   1982年出土于西安灞桥区三店村西汉王许墓 

西汉王许墓出土了西周、春秋、西汉时期的青铜器,芮国墓地出土了新石器时期和夏商时期的玉器。

2005年4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陕西韩城梁带村芮国贵族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这是一片西 周至春秋时期的芮国贵族的墓地,。位于陕西韩城昝村镇梁带村北黄河西岸高地上。

商代玉戈   2005年陕西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出土

芮国,姬姓,周文王所封,周襄王十二年(公元前640年)为秦所灭。墓地面积约500亩。2005年开始勘探并发掘,发现墓葬895座,车马坑64个,是芮国王族的族墓地。

商代立鸟玉佩   2007年陕西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出土

已发掘大墓8座、车马坑、马坑各1个、祭祀坑3个和小墓数十座。大墓有斜坡墓道一至两条,平面呈“甲”字形或“中”字形,为夫妇并穴合葬式。如M27、M19、M26可能是春秋早期某代国君与两位夫人的合葬墓。

商代玉仗首   2007年陕西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出土

大墓出土五鼎四簋、鬲、甗、簋、壶、盘、爵、觯、盉等青铜礼器和铜编钟、石磬、建鼓等乐器,以及铜兵器、车马器、金器、玉石、玛瑙、海贝串饰、卜骨、木俑等。在铜鬲上铸有“内(芮)太子”、“内(芮)公”诸铭文。

新石器时期齐家文化玉璧   2007年陕西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出土

墓地出土了大量以及罕见的玉器、金器和青铜器,尤其是金器,无论是数量还是精美程度均超过了河南三门峡虢国国君之墓以及山西曲沃晋国国君之墓。

新石器时期陶寺文化玉琮   2005年陕西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出土

在27号芮国国君墓中,出土了数枚 陕西龙山文化时代的玉琮,它们的制式和工艺均与陶寺遗址出土的玉琮相一致,27号墓中还出土了两支商代晚期的大玉戈以及凸缘环。

新石器时期陶寺文化玉琮   2005年陕西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出土

近三十年来,陕西考古研究院首次遇上如此高等极,并且未被盗掘和破坏的墓葬,不用说成果斐然。该处遗址的发掘, 被评为2005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