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秦腔博物馆——
留存西府的
戏 曲 文 化
(相关资料图)
秦腔堪称中国戏曲的鼻祖,而盛行于宝鸡、甘肃、宁夏等地的西府秦腔,更是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它是秦人之声,是西府戏曲之魂。戏曲文化需要留存,乡愁需要铭记,而建设宝鸡秦腔博物馆就是以一种活态化的方式更好地展示、传承和演绎戏曲文化。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谋划项目建设的总体部署,为进一步保护、传承和发展秦腔艺术事业,2020年6月,市文化和旅游局启动了宝鸡秦腔博物馆项目建设计划。2021年12月,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推进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宝鸡秦腔博物馆正式列入我市博物馆之城建设规划,并顺利入选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目前,宝鸡秦腔博物馆正在抓紧建设中,预计在2024年初,宝鸡人将迎来一座崭新的秦腔文化精品展馆。
秦声秦韵
地方戏曲要有时代舞台
要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一定要去当地的博物馆。北京有京剧博物馆,天津有戏剧博物馆,江苏有昆曲博物馆。而陕西人对秦腔的痴迷近乎疯狂,从黄土高坡到秦岭深山,从孩子满月到老人去世,似乎只有从心底嘶喊出的秦腔,才能衬得起秦人骨子里的洒脱和大气。驰名中外的秦腔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也是首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保护和传承项目。
秦腔老照片
宝鸡是“西秦腔”的发源地和传承地,秦腔艺术人才辈出,先后编排了《周原儿女》《甘棠清风》《焦裕禄》《祥云楼》等一大批秦腔精品剧目,不仅广受群众欢迎,还在中国秦腔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宝鸡,不算自乐班,也有大大小小上百个秦腔剧团。秦声秦韵以及秦腔文化的独特魅力,都需要有一座别样的博物馆对其进行全方位展示。
记者采访了解到,此次新建秦腔博物馆,市文化和旅游局作为该项目主管单位,市文化艺术演出有限公司作为该项目建设单位,在2022年8月底已经正式开工建设。
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项目建设专班负责人巨水存说:“宝鸡秦腔博物馆建设项目是我省地方政府投资建设的第一个专业性、专题性戏曲博物馆,是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省人大2021年颁布的《陕西省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的重要举措,也是夯实我市博物馆之城建设规划的创新型工作,对于挖掘、保护和传承秦腔文化艺术,推动我市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繁荣,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彰显我市作为秦腔发源地之一的历史地位及传播宝鸡历史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宝鸡秦腔博物馆效果图
秦腔是陕西人的灵魂,而西府秦腔则是刻在西府人血脉里的文化。宝鸡秦腔博物馆项目专班工作负责人朱文格告诉记者,新建的秦腔博物馆可以客观翔实呈现我市各级专业秦腔演出团体、民间演出队伍等历史沿革,全面展示秦腔艺术在我市的传承、保护、发展和繁荣,有助于更好地留存宝鸡的戏曲文化。
市戏曲剧院院长、宝鸡秦腔博物馆项目艺术委员会副主任邰凯丰表示,听秦腔、唱秦腔一直是咱西府人非常热衷的事情,近年来,惠民下乡演出越来越多,热爱秦腔的村民们足不出户,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高品质秦腔演出。“今年初,在凤翔区西区的露天舞台演出结束时,上万名群众与演员激情合唱,那场面既壮观,又感人。”邰凯丰激动地说,在秦人崛起的西府大地,总是萦绕着传递先祖性情的秦之声。
传统+时尚
上演一场跨越古今的对话
宝鸡秦腔博物馆项目位于宝鸡市图书馆旧址,总投资1.47亿元,总建设面积1.2万平方米,其中展厅和互动区面积4300平方米。项目建设包括绿化式停车场建设、楼体加固和消防工程改造、外立面装饰、室内装饰布展等施工。
4月4日上午,记者在项目工地看到,施工现场围挡干净整洁,创文广告醒目,施工人员佩戴安全帽文明施工。绿化式车位已经交付使用,部分市民正在停车场有序泊车。该项目通过对图书馆建筑内外进行综合装修和设计改造,建设秦腔艺术展示、秦腔艺术培训、秦腔消费体验等多个区域。同时配套建设立体停车库等基础设施,打造具有浓厚秦腔文化氛围的精品工程,吸引更多人走进博物馆,了解西府秦腔,传承优秀文化。朱文格说:“建好后,秦腔博物馆与周边的民俗博物馆、宝鸡话剧团、宝鸡大剧院、市文化艺术中心等文化类场馆一同形成宝鸡新的文化网格,从而更好地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建好的宝鸡秦腔博物馆分为秦腔艺术展示区和体验培训区,其中,二楼作为图片资料、图书手稿和音像资料展区,三楼建设包括道具、戏服等戏曲实物展区、场景还原展区、皮影木偶展区。四楼将建设艺术体验区,设置4个可容纳20-50人的戏曲表演小舞台,不定期邀请省内外知名秦腔名角在此举办专场互动。同时,还建设有小型培训辅导阵地,为爱好戏曲的专业及业余者相互学习交流提供平台。
朱文格指着厚厚一本的设计方案对记者说,项目设计主题是“继承传统面向未来”,希望通过对宝鸡秦腔博物馆及周边的综合设计与打造,为群众提供一个传统与时尚兼容、学术与文娱并蓄的活态化展馆。在色彩选择上充分彰显老秦人的色彩原则,以红色为主,以黑白为辅,再配合其他色彩,显得更加醒目,且契合秦腔剧中对正义的诠释。馆内墙壁、装饰等多应用戏曲脸谱,从而增强建筑的标志性。“新建的秦腔博物馆门前还设置有休闲区、打卡墙、博物馆文创中心等新业态,赋予老建筑全新的、年轻的文化内涵。”
多方捐赠
老物件演绎秦腔“前世今生”
3月29日,80多岁的市民黄新建将自己多年来精心收藏的200多部戏剧剧本,以及部分照片、曲谱等捐赠给宝鸡秦腔博物馆。“听到宝鸡要建秦腔博物馆,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把我原来收集的东西整理了一个星期,装进箱子里捐到博物馆去,希望能把这些东西永久留存下来,让更多人了解秦腔文化,热爱秦腔艺术。”黄新建说。
黄建新展示收藏的秦腔文化资料
馆藏展品是博物馆的灵魂和物质基础,其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到博物馆的实力和水平。宝鸡秦腔博物馆不仅要有姣好的“面容”,还得拥有丰富的内涵。据了解,3月中旬,展品征集工作开展以来,市、区和外县、外地市的秦腔爱好者、专业剧团以及民间剧团纷纷致电表示愿意捐赠物品资料。宝鸡秦腔博物馆项目专班成员赵晖告诉记者,目前,他们已经收到来自各县区群众及从事秦腔演出者的捐赠物上千件,包括各种手抄曲谱、秦腔主题书籍、老照片等。
采访中,邰凯丰表示,有了专业性、专题性的秦腔博物馆,不仅可以通过各类展品让现在的年轻人了解自己父母或是爷爷奶奶辈“追星”的故事,也可以了解老一辈人对艺术、对文化的追求和热爱,感知如今秦腔艺术的创新与发展,让大家对秦腔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从而不断推进秦腔非遗文化的传播工作。
传承文化,建一座留存逝去岁月的秦腔博物馆恰逢其时,喜爱秦腔的市民也期待博物馆早日建成并对外开放。
记者手记
秦腔传承需要年轻力量
秦腔,是沉浸在秦人血液里的高亢之声,是扎根在黄土地深处的慷慨之声,更是洗尽铅华却磅礴大气的大秦之声。
作为一名“80后”,我很少去看秦腔戏,但我读过作家贾平凹的《秦腔》,周边也不乏痴迷秦腔的亲朋好友。近年来,随着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的兴起,作为古老剧种的秦腔,不再只是中老年朋友的独家戏,反而拥有了大批年轻观众。秦腔+摇滚、秦腔+电影、“秦腔+”的跨界尝试,在网络上不断掀起热潮,让人一看就“上头”;创排新剧目,推出秦腔现代剧、新编历史剧来续写时代弦歌;邀请游人进行秦腔服饰、化妆等体验,推动文旅融合……这些,都让秦腔之声唱得更加响亮,也让秦腔艺术不断焕发新活力。
宝鸡秦腔博物馆集“馆、展、演、体验互动”等于一体,成为展现宝鸡城市文化的新窗口。在图书馆旧址上进行改造建设,不仅能减少浪费,让老建筑换新颜,还能够盘活周边的硬件资源,从而让秦腔文化有了更有力的传播载体。而专业性博物馆内所陈列的藏品,皆为我们留下一个个和秦腔有关的生动故事。市民及游客在欣赏翻阅间,秦腔文化就能渐渐浸润人心。
戏曲艺术一定程度上也在塑造着城市的文化气质,秦腔传承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近些年,我市在培养熏陶更多年轻的戏曲工作者和受众,以及戏曲保护传承方面下了很多功夫。也希望广大青年群体,能够主动走近秦腔,了解这一非遗背后蕴藏的深厚文化,从而为传播和发展秦腔艺术贡献青春力量。
宝鸡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琴
编辑:李一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