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古坪是位于秦岭最深处、与周至老县城隔着秦岭主脊相望、与外界只有一条公路连通的村子。

2021年3月,我从汉中市佛坪县城搭乘班车,又转乘村民的摩托车到了这个村子,住进了村民张忠文的家里,体验了最真实的秦岭村民的生活。详细内容可以看上一篇内容:《这是田野式旅行吗!从西安出发到秦岭最深处,住进当地人家里》。


(资料图片)

在大古坪村期间,除了和张忠文一家打交道,我还到了另外一个村组,在那里遇见了一位名叫“李正文”的六十多岁的老人,在和他聊天中,我了解到了很多信息,关于他们的家族,关于这个村子,也关于他自己。

大古坪村西河组

我觉得他像一个说书人,给我讲了一部秦岭居民的口述史。这样的信息是“打卡式”旅游绝对接触不到的。当然,也不会是打卡旅游爱好者所感兴趣的。

以下是李正文老人的自述。

关于家族:

老先人从湖南来,两个箩筐各放一个小孩

我老家是湖南的,据已经过世的老前辈说,我老家那个地方叫湖南省长沙府善化县青石崖,是一个挺大的家族。老先人上来的时候挑着箩筐,两个小孩,一个箩筐里放一个,最后落脚到了这里。

公路、西河、吊桥和对岸的李正文家

我们家应该是最早落脚到大古坪村的一批人,因为在解放前,门前这条河的水,所有把水流到这条河里的山,都是我们家的。有一句老话叫“指地为界”,我想肯定是我们家先到这儿,所以才有了这么多山和地。

算起来,我们这一支上来应该有五六代人了,从最开始一位老先人挑着两个小孩子,到现在在大古坪村已经发展到了8户,在只有四五十户的村里,算是大家族了。

正在地里干活的李正文夫妇

一直以来,我们都想和湖南老家那边的家族联系上,不是为了攀亲戚,而是想寻根接祖。

当时我们这一支人分到这个地方来,是有家谱的,听老人说,老家那个地方给我们送来家谱,当时在我祖婆手上,那时候没有盖房子,住在老山林里的一个棚子里,不小心失了火,把家谱烧掉了,这下子,我们就和老家彻底断了联系,也不知道自己的来历了。

我们祖先几代人都不识字,到我这一代才上了学,多少认识几个字。我们一直很牵心这个事情,儿子在网上查过,查到现在善化县已经不存在了(注:长沙市五一路以南区域为旧善化县),“青石崖”这个地方是镇还是村,我们也不知道。

李正文老人

祖上只传下来过去按家谱取名的字辈中的五个字“倡、奇、大、光、祖”。老先人说:“这五辈人的字辈你可不敢忘了,将来这就是你们访老祖先唯一的依据,唯一的线索。”

关于村子:

第一辆到大古坪的车,是省林业厅的

村里的人全是从外地来的。大古坪有一户人姓舒,住在街上祖,紫阳来的,那户人没有人了,绝户了,现在房也不在了。

河对面,水泥路尽头的那户人姓伍,那是我舅家,是湖北黄州的。据他们祖先说,上来的时候,大古坪人已经很多,我们这还卖柴火呢,把柴火从山上运到大古坪街上去卖。

大古坪村西河组

听说清朝的时候,我们这人最多的时候有三千多户。现在到老山林里去,到处都能看到住人的平台(房基),埋的坟很多。

好像是光绪三年,我们这里出了天灾,烂洋芋。我们这里没有水稻、小麦,都是吃玉米、洋芋、荞麦、四季豆那些杂粮。三年当中,洋芋烂尽,怎么保管都保管不下来。种的玉米不结玉米,光长空杆。这下子人没得吃了,自然灾害把人全赶走了。

大古坪村街上组

我们村里通往岳坝镇的公路是2000年才开始修的,村上老百姓自发修的。当时村上定下来,县上、镇上、村上各级协商好之后,就开始修。

路怎么修呢?修路任务派发到每一个头上。全村两百多个人,只要户籍、关系在我们村,都要领一份修路的任务。从大古坪到岳坝镇上,一共十三四公里,要翻一座山。我们按段修,比如说这一次先修300米,这300米由200多人平分,一个人该修几米都是硬性规定的,不管用什么方法,自己修也好,花钱雇人修也好,反正到时候路要按时间修出来。这段路修好了,再修下一段,一截一截,花了两年时间修出来。

第一辆到大古坪车是陕西省林业厅的,那时候我们还在修路着呢,林业厅的越野型小车开进来,我们看着,修这路终于看到汽车在路上跑着了,那心里特别高兴,哈哈!

​村子把土路修出来后,后来国家补贴钱做了硬化。

路修通以后,陆续的,我们村渐渐有了车,那时候大家经济不行,刚开始是摩托车、小型农用车,后来公路硬化了,村子经济也好些了,小车也有了,但是不算多,和外面比差多了,但我们觉得还可以。

关于个人:

一生修了三次房,把人累得没法

我有三个孩子,老大和老三是儿子,老二是女儿。那时候计划生育特别严,第三个受了处罚,没有罚钱,村里不分地。承包土地,人人都有一份,超生的不给分。

李正文的地和他家的房子

那会小孩都在外面上学,小学在岳坝镇上,初中去了县里上学。原先大古坪有学校,教学质量太差,我感觉这地方不能上学,大不了多花一点钱,外面肯定教学质量好一些。

初中本来去栗子坝镇上就行,后来还是让他们去了佛坪县上,按我的意思是想让他们上高中,但他们体谅家里经济实在太紧张了,两个儿子都念了中专,后来小儿子又自考成人大学。

小儿子现在在县里扶贫办工作,大儿子做了电工。

我一生修了三次房,第一次是把原先的草房换成了土瓦房,感觉好了一点儿。住了几年,有了小孩之后,感觉房子不够住了,就修了这个二层楼,当时修了不打算住人,想做其他事情,又在旁边修了立了柱子的这三间瓦房。

一生修了三次房,把人累得没法。那时候交通没解决,经济也跟不上,所以这房子质量不行。

前些年没什么搞,我就想没事养点鱼看看,就用贷款和存款投了二十多万,建了二坪渔场,养了一万多尾冷水鱼。

我们这里空气好,水好,但是人太少,游客也少得很,我养的鱼就没有什么销路。孩子有时候介绍一些人来买点,量都不大,今年都第四年了,还没收回成本,划不来。不喂呢,都投进去了,养呢,好像效益又不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