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中的部落:宝鸡石鼓山商周遗址”记陕西考古博物馆(十五)
陕西考古博物馆
“神话中的部落:宝鸡石鼓山、周公庙商周遗址”
记陕西考古博物馆(十五)
(相关资料图)
考古博物馆第三展厅实在太大了,走到这里,开始介绍宝鸡的石鼓山遗址。石鼓山商周墓地位于宝鸡市区正南的渭河南岸台地上,是2012年6月石鼓山村民建房时偶然发现的。
M3-K3 卣、彝、禁等多件铜器
之后连续两年发掘,共清理墓葬15座,出土了各类文物共计230余件(组)。其中青铜礼器92件,多数铸造精湛,是为重器,而禁、牺尊、铠甲等为首见或少见。其中的26组铭文及族徽符号,特别引人瞩目。
证实文献关于西周初期"分器"的记载。这为姜姓刘家文化与姬周文化的融合过程及考古学文化与族群的对应关系等的研究,提供了个案实例。这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又一次精彩的亮相,也商周考古的重要发现。
M4二号龛 鼎、簋、罍等出土器物
四耳簋
M4三号龛 鼎、罍、甗等出土器物
附耳龙纹鼎
石鼓山商周墓地面积约24万平方米,是目前以高领袋足鬲为标志的刘家文化最高等级墓地。近年出土礼器来源有别,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剧烈变化,出土的92件青铜礼器,不仅数量多,种类丰富,而且铸工精湛,装饰绮丽,也不乏形制新颖、造型异特之器,或属罕见器或首出,皆弥足珍贵。
M3四号龛 鼎、方座簋和高领袋足鬲等出土物
方座簋
M3二号龛 甗、簋、鼎等出土物
父辛甗 铜甗
臣辰先父乙壶
天罍
钝圆乳丁纹直腹簋
如禁、簠、四耳簋、圆腹簋、方座簋、牺尊等都极具特色。
M4出土的牺尊
在这次出土的众多青铜器中,一件长着小翅膀的青铜牺尊可谓精美绝伦。这件头部长着鹿角、面部像羊的动物萌态尽显,可爱的形象令人不忍移开目光。这只牺尊头部似食草动物,而四足却长着食肉动物的利爪。从侧面看,这只“四不像”前腿直立,后腿蹬地,做弯曲状,一对鸟翼从腹部伸出,似要撒腿狂奔。此外,除了其背部布满精美的各式纹饰外,牺尊的臀部和腿部也塑造得圆润浑厚,一截短小的尾巴收住了所有的力道。古人用以祭祀神灵的物品,大多要艳丽、华美、夺目,以示虔诚。
文物专家王占奎说:“牺尊作为古人用于祭祀神灵的重器,这件牺尊具有极高的考古研究和艺术观赏价值,是一件非常难得的商代青铜器艺术珍品。”宝鸡地区之前出土过牛尊、驹尊、鸟尊等动物形状的青铜尊,但还没有与这件牺尊形态一致的,特别是这件牺尊腹部的一对类似小翅膀的造型,更为罕见。因其浓缩了多种动物形态,还无法为之命名,暂且称之为牺尊。似鹿,有爪有翼,体饰云雷纹衬底浅浮雕的龙纹母题纹样,形态逼真。
M4三号龛303号 铭文
在发掘过程中的一个细节,引起了考古工作者的注意。在石鼓山M3出土的很多铜器上,都有一个“户”字!专家敏锐地意识到,这是族徽,所谓族徽,就是“族氏铭文”,最早由郭沫若先生提出,是一种在青铜器上铸刻铭文,标识器主族属身份的符号。而此次发现的大量“户”字族徽,就说明墓主的家族是“户”族。
“户”族的起源,史书记载与“有扈氏”有关,而“有扈氏”是姜戎的一支。大家熟知周人是“姬姜同盟”的部落联盟,周初有非常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姜子牙”,那这支石鼓山地区的“户”族,很可能与姜氏有关。石鼓山、戴家湾一带或许就是姜氏族人的采邑。
M3出土禁
根据随葬陶器与铜器特征判断,墓葬年代集中于商末周初。该墓地既有如M3、M4这样规模大、随葬品丰富的中型墓,还有较多规模小、随葬品少的小型墓,显示出一般平民与高级贵族两个层级的人群结构。两座中型墓,也是高领袋足鬲文化发现的等级最高的墓葬。
M4-K8 鼎、盆式簋、圆腹簋、簠等出土器物
高领袋足鬲伴同大量青铜器集群性出土于墓地,在宝鸡地区还是第一次。同时,发掘的数座同时期灰坑,内涵亦以高领袋足鬲为主,弥补了以往这类居址遗存甚少的缺憾。这有利于以前根据零散而多见的信息所作的、此类鬲代表的是姜姓族团考古学文化的观点。
M4出土四耳簋
其中,簠(M4-K8:8),近长方形,侈口,斜壁,长方形圈足。壁饰竖向瓦楞纹及夔龙纹。两端有耳,一侧系铃。盖身形态近同。是考古发现的此类器中第一件西周早期器。
M4出土的簠
M4出土的簠
同时,改变了以往高领袋足鬲不可能晚到西周的观点。居址与墓地俱全,聚落基本要素俱有,由此确认这里当是一处商周时期聚落(封国或采邑),为描绘西周特别是周初政治地理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提梁卣
注:高领袋足鬲是先周时期广泛分布于关中地区的一种很有特色的器物。这种器物最早发现于宝鸡斗鸡台,解放以后在关中地区的先周时期遗址与墓葬中普遍都有出土。因其年代与分布地域,在过去的先周文化探索中,高领袋足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有的学者认为以它为代表的遗存属于先周文化,另一些学者则将其归入姜戎文化。
以上考古现场图片引用自中国文物报社“文博中国”公众号,感谢原作者。
周公庙商周遗址
周公庙遗址是一处先周至西周时期的重要聚落遗址。从2004年开始发掘以来,先后发现了大中小型墓葬区、居住区、 铸铜作坊等遗迹和零星刻字甲骨及大量遗物。
周公庙遗址出土的玉覆面、玉环、玉蚕等
2008年发现在大型宫殿基址前面倾倒垃圾的灰坑中发现了7651块卜甲,且多有刻字,字数达到了以往发现的先周西周时期有字甲骨的两倍。
经初步辨识,有人名、地名、方国名、祭祀、战争、占梦、记时、月相等内容,其中亶王、王季、叔郑等周人先王和西周初年重要人物的名字为首次出现,对研究周族历史和先周至西周早期周人的社会结构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