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资本市场融资“续命”在创新药企业中正在变得稀松平常。


(相关资料图)

6月6日,君实生物(688180.SH)董事会决议在瑞交所发行GDR。

根据募投计划,君实生物拟发行不超过0.68亿股募资34亿元,投向“创新药研发项目”、“上海君实生物科技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等用途。

“本次发行有助于加快公司临床研究工作及推动相关产品在国内外的上市进程,扩充公司单克隆抗体原液产能,提升公司将创新药物研发成果转化为生物药物制剂产品的生产能力,满足公司国际化布局需要。”君实生物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去年11月君实生物就在A股市场完成一笔37.77亿元的定增。

截至今年3月末,君实生物前次定增未使用资金仍有34.46亿元。

君实生物短短半年间再度向资本市场“伸手”的动作,引发了市场情绪——截至6月6日收盘,君实生物的A股和港股跌幅分别达到5.01%、5.34%。

从业绩表现和研发费用的消耗速度来看,想要一直保持稳定研发速度的君实生物确实面临一定的压力。

2022年,君实生物的营业收入仅为14.53亿元,净亏损达到23.88亿元。截至2022年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为59.97亿元。

信风(ID:TradeWind01)就募资具体情况向君实生物求证,但截至截稿前尚未得到回复。

半年何以两度募资

中瑞通的GDR机制自2022年7月启动后,奔赴瑞士发行GDR成为了许多A股公司再融资的重要路径。

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6日,杭可科技(688006.SH)等共计13家A股公司已成功登陆瑞交所发行GDR。

但为了规范GDR的发行流程,证监会近期发布了《监管规则适用指引——境外发行上市类第6号:境内上市公司境外发行全球存托凭证指引》(下称“GDR新政”),比照再融资规则做出了信批、间隔期等限制。

根据再融资规则,上市公司申请增发、配股、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本次发行董事会决议日距离前次募集资金到位日原则上不得少于18个月。

换言之,A股公司发行GDR的董事会决议距离前次募资资金到位不得少于18个月。

凡事总有例外。

再融资规则也有豁免条款,若前次募集资金基本使用完毕或者募集资金投向未发生变更且按计划投入的,相应间隔不少于6个月即可。

正是这一条件给了君实生物机会——在完成定增后短短半年就抛出GDR融资计划。

2022年11月4日,君实生物37.77亿元的再融资方案通过证监会审核。同年11月23日,君实生物的定增募资额就已全部到账。

截至今年3月末,未使用完毕募资额仍有34.46亿元。

尽管账面上趴着巨资,君实生物董事会仍然在6月6日通过赴瑞交所发行GDR的预案。

这个时间点选择颇为精巧。

君实生物发行GDR董事会决议日距离前次募资额到账仅相距6个月12天,刚好满足豁免条件中“6个月”的限制。

不仅如此,两次募资的募投方向也存在相似之处。

根据GDR预案,君实生物拟发行不超过0.68亿股募资34亿元,投向“创新药研发项目”、“上海君实生物科技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等用途。

其中,“创新药研发项目”与君实生物前度定增项目名称一致。

但君实生物在公告中并未阐述二者的区别,信风(ID:TradeWind01)也就该问题求证君实生物,但截至截稿前并未得到回复。

二级市场“用脚投票”表达对君实生物短时间内再发募资案的不满——截至6月6日收盘,君实生物的A股和港股跌幅分别达到5.01%、5.34%。

事实上,君实生物自上市以来就一直在通过资本市场“补充弹药”。

2018年12月,君实生物登陆港交所,募资额达到31.20亿元;不到2年后的2020年7月,君实生物又通过科创板IPO募集了48.36亿元。

两地上市后,君实生物就开启了“融资大法”——在港交所实施配售、A股抛定增以及GDR方案。

据此计算,君实生物在港股上市至今的4年半时间里已经累计对外募资142.98亿元。

若将GDR也计算在内,则君实生物对外募资额或可达到176.98亿元。

不过君实生物此番瑞士之旅能否成行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例如短期内频繁募资是否满足GDR新政中“理性融资”的要求,仍待监管层的核验。

“境内上市公司应当理性融资,合理确定融资规模。”证监会在GDR新政中指出。

出海的意义

据君实生物的测算,若2023年亏损与2022年持平,则GDR发行后其基本每股收益为-2.41元/股,较2022年的-2.60元/股有望进一步收窄。

但君实生物上市以来连年亏损的业绩仍然饱受诟病。

自港交所上市后的首个会计年度2019年算起,君实生物连续4年都未实现盈利,累计归母净亏损达到55.26亿元。

与之对应的是,君实生物的产品销售收入表现也没有太多惊喜。

作为君实生物拳头产品,2018年12月上市的“特瑞普利单抗”(商品名:拓益)适用于既往接受全身系统治疗失败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黑色素瘤、既往接受过二线及以上系统治疗失败的复发/转移性鼻咽癌等患者。

特瑞普利单抗是国内首个成功上市的国产PD-1单抗药物,但其2022年销售收入仅为7.36亿元。

相比之下,百济神州(688235.SH)旗下2019年末才上市的PD-1单抗药物——“替雷利珠单抗注射液”(商品名:百泽安)2022年中国区的销售额就已经高达28.59亿元。

拥有先发优势的君实生物落后于百济神州背后折射的窘境,或是其适应症开发以及商业化能力仍然需要进一步核验。

国内市场规模有限的背景下,目前市场对于君实生物更多的期待,则源自其是否能够推进特瑞普利单抗的“出海”。

6月1日,君实生物宣布已顺利完成FDA对其生产基地的检查,合作伙伴Coherus正在准备特瑞普利单抗在美商业化的相关工作。

“未来,公司将与Coherus密切合作,共同推动特瑞普利单抗在北美的商业化,并与其他合作伙伴充分沟通,尽快在相应区域启动特瑞普利单抗多个适应症的注册程序。公司亦将持续寻求特瑞普利单抗在更多地区的商业化拓展,实现海外收入的逐步放量。”君实生物表示。

或正是基于出海的预期,君实生物拟将约1成的GDR募资额用于新建产线以提高特瑞普利单抗等药物的产能。

公告显示,君实生物计划将4亿元募资额投向“上海君实生物科技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以扩建两条原液生产线及配套的公用设施设备。

“未来,公司将有更多特瑞普利单抗注射液的适应症获得NMPA批准上市。”君实生物指出,“通过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实施,可满足公司现有已上市产品,以及处于临床阶段后续即将上市新产品的市场需求,为公司核心产品的全球化应用奠定基础,防止产能瓶颈的出现。”

除此之外,君实生物此番募资或还与之资金压力有关。

2022年,君实生物的营业收入仅为14.53亿元,净亏损达到23.88亿元;而同期研发费用高达23.84亿元。

截至2022年末,君实生物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为59.97亿元。

这意味着,若业绩提振有限,则君实生物更多只能寄希望于“向资本市场伸手”。

事实上,君实生物并不是创新药企业中频繁募资“续命”的个例。

2022年12月,创新药企康方生物(9926.HK)宣布董事会已通过科创板IPO的决议。而在此之前,其已先后通过港交所IPO以及2度配售募集不少于39亿元。

与之对应的是,康方生物2019年至2022年的净亏损合计已经达到34.20亿元。

在不少市场人士看来,科创板允许未盈利甚至是“0收入”企业上市,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创新药企更多的宽容性。

但与此同时,究竟何时可以“自力更生”摆脱未盈利状态,也是摆在这类企业面前共同的命题。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