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十年代,赵普就因隶书写得朴茂厚重、古拙雄浑而名冠书坛。

那个年代,赵普先后为圆明园遗址公园、元大都古城遗址题写碑刻;为山东曲阜论语碑苑题写“樊迟问知”碑文、“高山仰止”门牌楼碑额、“善华堂”匾牌;为天安门城楼创作巨幅作品。直至今日,这些名胜古迹的碑刻撰文依然是大众合影留念的标志。

那个年代,赵普先后出版了《隶书入门与提高》《隶书学习与欣赏》《隶书解析与临习》三本隶书字帖,发行量巨大,甚至影响到东南亚。直至今日,很多书法高手依然把这三本字帖作为案头必备;很多出版社依然参考这三本字帖的部分内容出版其它字帖。其中《隶书入门与提高》是近现代最早的隶书字帖。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那个年代,赵普还开班授课,注重发现新人、扶植新秀,培养了一批青年书法家。如今很多书法家都已经成为当代书法教育、普及的骨干,也有很多书法家走向了全国,成为著名书法家,并且正为当代书法的发展贡献着力量。

人生最大的意义莫过于努力追寻自己的目标。当向既定的目标迈进时,每一个人都有“因痴迷而欲罢不能、因力求极致而接近崩溃”的痛苦,止步于痛苦者则前功尽弃,翻山越岭者才发现高瞻远瞩的风采。

赵普本可以像很多名家那样依仗着早年的影响力,躲在温柔的书斋中,抚摸荣誉,回味既往成就,享受荣耀人生,即便书法水平始终停留在七八十年代,他也可以笑傲江湖,碾轧群雄,可是,他偏偏选择往前一步,去穿跋山涉水、去揽胜世外桃源。当很多书法家为金钱名利而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时,赵普却摈弃世俗,抛开繁华,远离喧嚣与浮躁,躲进“方泽南亩”,执着于隶书的时代高标。笔端驻守,砚边春秋,一晃近20年光阴,他如虔诚的行者一样苦修于隶书之道,无功名,却得大功,更无需置身时尚,神韵却不胫而走。

《初日嵌山》 2005年 136x34cm《观苍海》 曹操 2020年 250x125cm

远看赵普的写字,很有画面感。他并无娇柔之状,更无作势之态,却有一种仙风道骨的意境。他写隶书,行笔却如写行草,横如泰山,竖如绝峰,长撇、长捺似仙人执杖,短点、短画似如来点睛,时而似若疾风骤雨、时而又如神龙出没,看似无法,实则有法,看似有法,又不知何法,笔不笔,墨不墨,胸有成竹,自有我在,却时时处处出人意料。

近观与远观则是完全不同的感受,近观赵普写字,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有老僧补纳之状,又有兔起鹘落之意,笔笔有法、笔笔有质、笔笔有韵。入笔、行笔、收笔,起伏于锋杪,殊衄于毫芒,点画稳、准、狠,线条,平、直、曲,劲韧而富有力量、形美而富有张力。而点画辉映着线条,则带着魏碑的刀刻石凿、带着篆书的姿貌烂漫,还带着行书的含蓄遒劲,以及草书的自由自在。再看,字体结构,工稳之中带着一点意象的俏皮,端庄之中带着一点秀丽之风,也许这正是赵普所追求的“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那端庄应该是隶书的本体、那流丽应该是行书的俊逸、那刚健应该是隶书的风骨、那婀娜应该是篆书的婉通、草书的洒脱,还有老顽童一般的真性情,不古板、不呆滞,却充满活力,又洋溢着创新精神。

想必,近几十年,赵普足迹遍布了神州大地,眼界搜尽了古今经典,心性伴随着技法也一起进入“通汇之际、人书俱老”的化境状态。

是的,在七八十年代,赵普就“用最大的功力打进传统”,他可以把所有传统隶书都写的很像、很逼真,并因此一骑绝尘,让众多书法家望尘莫及,可是,仅仅停留在传统,没有创新,对于一个追求卓越者而言,是不甘心的,甚至是悲哀的。如果仅仅停留在表面的“众星捧月”,赵普觉得那绝不是自己,也绝不是他想要的,他的追求不仅仅“风姿绰约”,更重要的是内涵、是独有的“赵氏隶书”、是未来的传统之法。于是,他笃定恒心“望尽天涯路”,他耐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去追逐心中的太阳。

“作茧自缚正为化蛾、蝉衣不蜕只期高飞”。然而蜕变,必有挣扎,化蝶才能高飞。探寻于山重水复的迷茫、挣扎、痛苦曾让赵普常常孤灯辉映、夜不能寐,柳暗花明的豁然开朗也曾常常让他抚掌跳跃、欣喜若狂,渐进伴随着渐变,渐悟伴随着顿悟,内因辉映着外因,赵普也从渐进、渐变到渐悟、顿悟,完成了蜕变。如果说深入传统、广收博约让赵普通过内因悟到了黄庭坚“随人作计终后人”的真谛,那么读万卷书、厚文养正则让他通过外因实现了“自成一家始逼真”的觉醒。在读苏轼的《次韵子由论书》时,“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一句启发了赵普,让他从灵魂深处幡然醒悟,并以此作为毕生追求。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2020年 170x44cm《送别》弘一大师 2021年 170x80cm

“中锋正、方为主、减蚕燕、融篆行”四句箴言是赵普始终践行的标准,也是他“入古出新”的指导精神。五年前,赵普曾就此详细说明其内涵,笔者也做了一个访谈纪录片,在网络上发布,瞬间激起波澜巨浪,好评如潮,很多书法爱好者都从中受益,直至今天,访谈纪录片依然被大量转载传播。那质沿古意的论述、那文变今情的追求,还有那师心独见的妙悟,无不入身、入心、入情。在此不再引用,可是,如果参照访谈纪录片的内容去理解赵普的隶书,似若可以更深层次地探寻其奥妙。

纵览赵普的字,可以发现,他能鸿篇巨制,也能盈尺斋号、楹联吉语。他的鸿篇巨制,厅堂悬挂,气势磅礴,震撼人心;他的盈尺小品,居家办公装饰,内敛含蓄,雅而韵生,十分高级。而且,他的作品不管鸿篇巨制,还是盈尺小品,辨识度都很高,无论多远,一眼便知那是赵普手笔,如果细品,其理、其法、其韵,妙不可言,只能让人啧啧常赞,尤其行家里手面对作品,更是自叹不如,甚至顶礼膜拜。

工稳端庄、宽博厚重方能鸿篇巨制,否则,只能弱不禁风,轻浮飘渺,此法多以中锋为主,而盈尺小品若用隶书之法写出“高级的雅致”则一定蕴含秀丽俊逸,隽永雄放之法,此法则需要行草书的圆转、牵丝从中调停,才能写出味道,才能富有灵动之气。当然,除此之外,赵普的隶书还明显带有魏碑、篆书之法,因为字里行间里处处流露出魏碑摩崖石刻的方笔、篆书圆方转化的融通。

显然,与“中锋正、方为主”的笔法相比,“减蚕燕、融篆行”才是赵普真正的创新所在,也是最引人瞩目的显著特点。这种打破传统审美习惯的书写形式,需要胆量,更需要魄力。放眼当代书坛,几乎每一个书法家都意识到了创新的重要性,可是,创新何其艰难?如果光怪陆离就是创新、推倒重来就是创新,那么每一个书法家都会弄一个“小便池”当作艺术品了。实践证明:“不以古法为根基的创新都是耍流氓、都是哗众取宠”。而赵普的创新则是广收博约的厚积薄发、是水到渠成的自然过渡、是内蕴充实的风神外溢。早在七八十年代,赵普就因写一手传统的隶书而享誉书坛,也因为写的太传统而让自己苦闷烦恼,他怕落入古人窠臼而不能自拔,于是,他痛定思痛之后,才觉醒于创新,并大胆尝试,勇于探索,进而生发出今天的样式。可以说,赵普的隶书样式,基于深厚的传统功力,经历苦心孤诣地求索,兼以独特的才情而修得的正果。

《雨过蝉声 风来花气》 2013年 68x100cm 《恶莫大于无耻 福莫长于无祸》2012年 68x100cm

传统隶书“蚕头雁尾”“一波三折”,赵普的“减蚕燕、融篆行”则直接入笔,干脆利落,畅快爽朗。一笔下去,浓重干湿、枯润苍重、飞笔断白,变化丰富。而间架结构则多揉以篆书的笔道,筋骨劲韧,气韵通达,字体平稳而庄重,疏宕而坚实,给人一种肃穆之感。同时,赵普还喜欢以魏碑、章草之法做点睛之笔,垂脚曳尾,打破僵局,使章法布局显得活泼而张力四溢,生动而轻松流畅。这与草隶大家郑簠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赵普则是魏碑之隶、章草之隶、篆书之隶,多种笔法统合一体,融成精妙,典雅,不妍美;古朴,不沉闷;隽永,不柔弱,出新意于法度,寄妙理于畅达,真正实现了“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的艺术姿貌。

赵普的隶书从形式方面既别于古人,又别于今人,而富有时代气象;从内涵方面,手法多样,变化多端,一笔一画都因内蕴充盈侧露着华彩。那华彩是他的情感、心性、追求,也是他的思想境界、人生状态、精神面貌。看那华彩,不由自主地遥想历代名家,如果邓顽伯没有“苦心孤诣,心系千古,临风对月,寄情未来”,当代书坛将是何等寂寞?如果齐白石没有“衰年变法”,当代画坛将是何等失色?……当代书坛赵普决然放弃既往,选择独上高楼,并倾注心血以“赵氏隶书”作为攀登高峰的路径,决绝而义无反顾。他以近二十年的求索收获了属于他的华彩,如科研成果一样充满变量、充满无限可能。

从赵普的华彩之中,笔者看到了惊喜,于是滔滔不绝,言犹未尽,只为抛砖引玉,以待更多学者对“赵氏隶书”进行更为全面、更为深入的探讨,也期待“赵氏隶书”为后学者带来参考和借鉴。

(文/桑干)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