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省乡村旅游现场推进会提出,加快打造乡村旅游升级版,全面激活乡村振兴和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据统计,2012年—2021年,云南全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数量从0.56亿人次增加到3.22亿人次、年均增长21.35%;乡村旅游总收入从263.80亿元增加到1793.98亿元、年均增长23.74%。文化旅游累计带动80.85万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占全省脱贫人口的12.2%。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云南的许多贫困乡村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逐步变成了美丽乡村、幸福乡村。
云南的乡村游为什么那么火爆?
有什么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跟着小编一起来学习!!
团结街道党工委 供图
杨春萍 摄
乐居村隶属于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团结镇龙潭村委会行政村属于半山区。“乐居”源于彝语“洛吉”的谐音,意为石山脚下的村庄。乐居者,安居乐业也。
杨春萍 摄
还没进入村落,一块石碑便赫然立于村口的小桥边,石碑上撰书:西北逶迤,有乐居一隅,彝族先民,兴屋建瓴,曲折垒叠,慎乎惜地也,故皆仿“一颗印”式。乐居村的与众不同,主要源于它的“一颗印”建筑,至今保留着80多栋,是昆明少有的古村落之一。
“文化就是乐居村的根和魂”。为重现古彝村魅力,龙潭社区党委运用“党建+乡村文化旅游”模式,立足乐居古彝村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按照“修旧如旧、活化传承”原则,对古村落现有的80多栋连片古建筑进行修缮和保护,通过阵地建设和“引文入村”,创建“古村换新貌、民族文化传播、民族文化旅游”党建示范项目。目前,整村开发率已超过80%,全村已呈现出了民俗、客栈、酒庄、茶庄、饭庄、面包屋、藏酒屋、特色小吃、陶艺坊、刺绣屋、民族医药、民族曲艺馆、空灵瑜伽、非遗传承街、作家和画家工作室等20多种业态。这一濒临消失的古老村落得以复活,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现在,这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老村落,正如它的名称“乐居”一样,村民们安居乐业。
记者 陈飞 实习生 李嘉琪 摄
卧龙古渔村(原名乌龙古渔村),距昆明主城区不到30公里,坐落于昆明滇池东岸,拥有600多年的历史,山水秀美,古建众多。这里曾有过的“渔浦星灯”盛景,是老呈贡的八景之一。
记者 陈飞 实习生 李嘉琪 摄
记者 陈飞 实习生 李嘉琪 摄
拥有600多年的历史,山水秀美,古建筑众多。因毗邻滇池、背靠七星山,这里成为老昆明传统文化腹地和文化记忆的传承地,不仅有昆明传统的“一颗印”建筑,以及“三合院”“走马转角楼”等民居,还有清代、民国的古建筑等共计270余栋,被摄影爱好者称为昆明的民居博物馆。
为保护“高原明珠”,从2018年6月11日开始,卧龙古渔村整村搬迁工作启动,到2019年3月10日顺利搬迁完毕。2020年8月20日,滇池流域重点水域正式实施“十年禁渔”,卧龙古渔村成为老昆明传统文化腹地和文化记忆的传承地。卧龙古渔村生态治理和保护运营的项目负责方表示,将通过运营“卧龙生态、卧龙农业、卧龙文旅、卧龙艺术、卧龙生活”的集聚效应,挖掘当地自然人文资源,以自然景观、乡村文化、美好生活为重点打造特色农耕田园风光,在保存卧龙古渔村原乡原貌的同时赋予其新的生命力。让卧龙古渔村再现“渔浦星灯”里的昆明记忆,呈现田园牧歌式的美丽乡村新场景。
铁冲村位于阿子营乡南边,地处松华坝水库水源一级保护区内,并不能像其他地方一样通过传统种养殖业等谋求发展,但“水好”是铁冲村的最大优势,村子要发展,就得好好利用这个优势。为此,该村转变思路,结合境内大小溪流众多及群山环绕的地理特色,以小流域治理为抓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村庄的“青山绿水工程”,并成了昆明乃至全国小流域治理的典型。
如今的铁冲村风景秀丽,被居民亲切地称为“家门口的公园”。走进铁冲村,犹如走进一个画中村落,一幅繁花似锦,生机盎然的景象,显得十分惬意。绿树掩映,碧水环绕,鸟语花香,相映成趣。道路干净整洁,房屋错落有致,人家窗明几净,笑脸幸福温馨,处处释放着乡村振兴带来的“红利”。
鲁黑村航拍供图
近年来,鲁黑村借助其作为晋宁区乡村振兴试点试验示范项目建设的东风,围绕“乡愁记忆”主题,对村子进行提升改造。在保留乡土气息的同时,营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村落氛围,既保留了民风民俗又扮美了乡村,成为昆明一小时经济圈的“网红打卡点”。
鲁黑村内一处墙面上的壁画(11月25日摄)。新华网 徐华陵 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鲁黑村森林覆盖率超70%,林中盛产的野生菌已成为该村首屈一指的特色优势产业。每年七八月份,为能体验拾菌乐趣和品尝到新鲜野生菌,周边大量游客慕名而来。为更好地服务游客,村里扶持了多家农家乐。开办农家乐的村民除了种植青花和烤烟,农家乐的收入也非常可观,生活更富裕了。
目前,鲁黑村现在已是远近闻名的旅游名村、小康村,先后荣获云南省旅游名村、云南省美丽村庄、云南省森林乡村、云南省文明村等称号。
紫溪彝村居住着汉、彝、苗、白4个民族,少数民族比例达93%,是一个典型的移民聚居村,也是彝族传统文化保存较为完整的村落。为探索出一条边疆民族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新路子,紫溪彝村推行美丽乡村共建共享模式,以“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户外运动、文化体验”为主导,以“七彩紫溪、四季果乡”为品牌,形成“一户一处景、一路一幅画、一线一风光”的绿色旅游目的地,走出了一条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子。
近年来,紫溪彝村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民族文化特色,坚持民族文化搭台、旅游经济唱戏,大力发展以特色餐饮和土特产品销售为主的特色旅游业,重点开发推出采摘赏花、休闲垂钓、民宿体验、田园风光、生态观光等形式多样的乡村旅游产品,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打响“七彩紫溪·美丽彝村”品牌,紫溪彝村已然成为了昆明—大理—丽江旅游黄金路线上的重要节点。
澄江市龙街街道禄充社区禄充村位于抚仙湖西岸,是澄江首批“国家森林乡村”之一。这里背山面湖,青山绿水与民居交相辉映,古树成荫,人杰地灵,在历史上一直享有“一门双进士,百步两翰林”的美誉。
走在村里,干净整洁的村道,错落有致的民居,一路上树木葱郁,其中最惹人眼目还属一株株如云如盖的大榕树,这些榕树最年轻的也有七八十岁,多数已是"百岁老翁",但仍枝干遒劲,枝叶茂盛,与周围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相得益彰,令人心旷神怡。
在开展国家森林乡村建设中,该村积极推进乡村绿化美化建设工作,种植云南松、清香木、黄葛榕等多种树种,同时,不断加强树木的抚育管理,对村里的古树名木采取专人管护、挂牌保护、复壮措施,使得这里森林覆盖率高,生态资源丰富,来到这里让人仿佛置身于天然的“大氧吧”。
洱海生态廊道
才村地处大理古城东边,位于洱海西岸,辖区有3公里多海岸线,与大理古城相邻,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才村依托洱海湿地公园,凭着自然美景和人文光环,成为环洱海白族村落里最大的旅游风景区,也是接待游客最多的天然原始村落。
才村,山灵水秀、全年气候宜人,走出庭院不远,就可听到洱海的海浪声,亦可在洱海边漫步、垂钓;路边漫步欣赏庄稼田地里成片的麦田和蝴蝶。看看夕阳分解成无穷的色彩,听听小鸟们的新曲,闻闻新花的芳香,也可以尝尝洱海打捞上的小鱼,还可以与爱人一起骑行在环海西路,沿着洱海一路感受每个村落后骑行到喜州,感受大理保护的最完整的小镇后返回才村。
群山簇拥中的雨崩村迪庆州委宣传部供图
“上有天堂下有雨崩”,这是描述一个云南大山里的一个村子,因其独特的地貌与自然环境是一个世外桃源,一直被户外人称为徒步者的天堂。
雨崩村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云岭乡,长久以来,雨崩村村民以种植青稞和小麦、畜牧为生。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地的徒步爱好者来到这个隐藏在中国西南深山中的藏族村落,这也让当地政府和村民看到了发展机会。
在徒步热潮下,雨崩村的面貌改变了。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开起了客栈、超市、餐馆,不用背井离乡工作,收入就有了大幅提升。目前,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于生产经营和房屋出租。村民和游客也在悉心维护雪山下的这片“净土”。村民每周都会进行垃圾清扫,也有专门的保洁员对景区垃圾进行清理及回收。
从云南临沧市区出发,翻山越岭40多公里后,一个如世外桃源般的秘境村落映入眼帘:拉祜族特色建筑、连成片的茶山、传统文化保留完好……此前,南美村是个山高路远、鲜为人知的高寒贫困山区,如今,这里吃上了拉祜风情的“旅游饭”,成为农旅融合“记得住乡愁、留得住情谊”的闲暇游玩好去处。
据介绍,村里充分利用高山台地资源,主打“农特产品+旅游业”,产业建设坚持“长短特”结合,“长”抓核桃、茶叶、畜牧、林下生物药业、拉祜风情旅游业,“短”抓烤烟、生态蔬菜、瓜果等产业,“特”抓特色经济林果种植及特色养殖,发展长寿仁豌豆、滇粉重楼等“订单农业”,让产业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解决村民生产经营无企业带动、市场对接不畅等问题,有效促进大家增收致富。
广南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这里是现实中最接近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坝子里与山外的联系,靠的全是坝子东西两端这两个幽长深暗、流水不断的山洞,颇有《桃花源记》中“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的感觉。
2001年,当地开始开发建设坝美景区,村民们吃上了旅游饭,但开发早期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条件落后,坝美旅游一直不温不火。
随着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人们旅游消费观念、方式不断转变,越来越多的游客对坝美景区提供的旅游服务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针对景区旅游产品品质粗放,市场秩序混乱,交通安全隐患较大,游客服务需求与景区服务矛盾日益突显等问题,广南县痛下决心采取“休克疗法”。2019年3月1日起,广南县关闭坝美景区实施提升改造,重点整治旅游市场秩序,优化景区住宿、餐饮、旅游线路运营、旅游商品交易等旅游业态,规范旅游景区经营管理。
2021年2月11日,坝美景区重新开放。经过将近两年升级改造,基础设施、景观品质、服务质量、旅游产品业态都有了质的提升。重新开放以来,游客与日俱增,五湖四海的游客纷至沓来。广南县政府表示,将通过以“桃源故事文化体验”为主线,打造桃源隐逸、壮族文化、旅游休闲三大独特壮乡旅游精品,形成集大生态、大文化、大配套、大品牌于一体的具有5A级配套设施标准的世外桃源旅游景区。
古村坐落在山坡上,沿山坡连成一片,你家的阳台就是我家的院子。村内巷道交错,庭堂深邃。隔远看就像一座城堡,令人震撼,这就是传说中的少数民族特色民居——土掌房。
泸西城子古镇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泸西县南部,距离县城25公里,核心区城子古村为彝族先民的传统聚集村落,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后期汉民族逐步迁入,形成了彝汉相融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土掌房。土掌房各期形态保存完整,发展脉络清晰,至今“昂土司府”“将军第”“姊妹墙”等众多古建筑仍保存完好,其建筑群被誉为民居建筑文化与建造技术发展史上的“活化石”。
2017年,以城子古村为核心的城子古镇修护与开发项目正式启动。泸西县坚持“原生性、仿生性、像生性”开发原则,以“世界一流、中国唯一”为目标,通过对城子古村民居建筑、民族民俗、绿色生态等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求破解“千镇一面”的开发模式,打造“旅游跨界、文化跨界、农业跨界、商业跨界”业态格局,充分发挥城子古镇所独有的“实物的史书”“历史的年鉴”“文化的载体”作用,努力建设为留得住乡村、记得住乡愁,具有国际卖点的“慢村”旅游产品。
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丙中洛镇茶腊村拍摄的油菜花(2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陈欣波摄
山峰夹江而立,江水顺山势急转,形成了一个半圆形大湾,被称为“怒江第一湾”。近年来,随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丙中洛“养在深闺人渐识”,成为国内外游客自驾游的热门打卡地。茶腊是丙中洛镇双拉村委会最大的自然村,是一个依山傍水、宜居宜游的怒族传统古村落,具有“怒族桂冠”“怒族歌舞之乡”“怒族传统文化和生态旅游特色村”的美名。该村区位优势明显,是游客“打卡”丙中洛的第一站,这为当地发展乡村旅游创造了条件。
依托自然优势与民族文化,茶腊的乡村旅游发展也在逐步推进。
思茅区龙潭彝族傣族乡龙潭村南本村民小组是我国第一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傣族特色村落之一,村内完整保存着很多的傣文、傣语、织傣锦等傣族传统文化、技艺,村寨至今还保留着迎佛、祭龙和祭竜林等傣族传统习俗。近年来,南本村民小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环境优美、和谐有序、民族团结、其乐融融的傣族村寨呈现在人们面前。
近年来,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总目标,南本小组不断开展乡村旅游品牌创建工作,提高乡村旅游知名度,把南本村落打造成为普洱市首个乡村振兴示范村,普洱市为其编制了普洱乡村振兴示范项目----《普洱民族农耕文化艺术村----冒水寨》规划,进一步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乡村旅游新产品、休闲生态游,将南本冒水寨周边存在大片稻田、茶园、咖啡园作物田园等按照时间季节不同、栽种作物不同、呈现园景不同,划分形成优美的规划区农业背景。
未来,南本小组将详细规划保护村庄周边的山体、水系、农田景观,根据村落的景观特征和文化背景,形成村庄用地、旅游发展用地及生态用地布局有机交叉、自然和谐的布局特色,实现“一个中心、四种产品、十大片区;一条干道、两脉水系、七大线路”的总体规划,把不同特色的旅游资源组合构成南本丰富的游览内容,组织多层次的旅游产品,充分体现南本村落“水墨龙韵、魅力傣乡”的旅游品牌形象。
曼远村是西双版纳州的传统古村落之一,它像是藏在深闺的一片净土。这里古老而神秘的竜山文化,其独特的民族风俗,再加上寂静的原野环境,会让你觉得,这里就是人与自然共生的完美结合,呈现出中国乡村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
据介绍,为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打造美丽乡村名片,勐罕镇党委政府先后投入资金帮助村寨建设完善旅游公厕、观光栈道、文化长廊等基础设施,并通过举办线上泼水节等活动,积极向外宣传推介。曼远村2017年被评为中国十大最美乡村,2019年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2020年被评为西双版纳州级文明村。
曼远村吸引了湖南卫视“向往的生活”节目组前来拍摄,经过前期踩点和录制。2020年,节目正式播出后,曼远村名气迅速大增,村内“蘑菇屋”更是成为网红打卡点。
如今的曼远村民族风情浓郁,生态环境优美,旅游产业兴旺,处处洋溢着和谐安详的气息。通过夯实社会治理基础,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曼远村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以党建引领聚民心、以社会治理解民忧、以产业发展纾民困”的乡村振兴之路。
策划:李洁
编辑:杨春萍孙寅翔
美编:余思婷
综合自云南网、昆明日报、文旅头条新闻、广南县融媒体中心、新华社、普洱新闻网、云南省文旅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