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清晨,天还没亮,51岁的云南中烟红云红河集团昆明卷烟厂卷包车间修理工王海就开始了他的工作。工厂的生产模式是早班7:00开始,他的身影总是第一个出现在修理室,只为在第一时间查阅交接班记录,了解设备的运维情况,以便对设备问题进行高效地处理。

1990年7月,从学校毕业后,王海入职昆明卷烟厂,成为了卷包车间一名普通的生产操作工。在操作上,他一面积极参与,虚心请教,一面暗自记忆师傅们的“一招一式”,很快便熟悉了操作流程。而面对全英文的设备注解,王海便对着词典一个个地翻译摘抄再记忆。由于出色的表现,王海很快就被调到了他所心仪的机修岗位。

1992年的一天,厂里一台刚交付使用的机组生了故障,由于维修难度较大,便请来了外方专家。勤奋好学的王海就通过翻译积极向外方专家请教,然而,这看似普通的学习过程却并不顺利。

“当我试着通过翻译向外方专家请教‘真经’时,人家耸耸肩,不屑一顾。说白了,就是瞧不起我们,永远把我们当‘门外汉’, 我的心不由地颤抖起来,难道我们自己就修不了吗?”谈及那段往事,王海仍然记忆犹新。

不甘落后的王海下定决心:“一定要争气,学会自己修理!”通过大量的资料查阅和对设备的观察分析,十多天后,王海终于弄懂了故障的来龙去脉。自此王海更加深刻深地体会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修理工,就要不断学习,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这些年来,王海和他的团队多次参与技术改造项目,创新性地提出了许多技改的建议方案,荣获了不少的荣誉,提高了设备的有效作业率,使产量、质量和损耗都得到了有效的保障和控制,其效果也得到了各方的充分肯定。

“荣誉,意味着沉甸甸的责任。”做一个有思想、有感情、有作为的修理工是王海执着的追求。

文字:熊瑞涵

图片、视频:唐书语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