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神十六发射任务圆满成功,作为我国首位飞天的载荷专家,36岁的航天员桂海潮凭借开挂的人生履历、开朗的个性,成功圈粉。相比于“戴眼镜的航天员”“满级学霸”这些标签,这位从云南乡村走出的航天员的成长之路,似乎更值得称道。

在书中探索世界于乡野间放飞童趣

“皮肤黝黑、阳光帅气,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这或许是观众对于桂海潮的第一印象。在他的老家云南保山施甸县姚关镇,街坊邻居对他的印象也还停留在童年时期那个黑瘦的小男孩。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学生时代的桂海潮(左三)施甸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1986年,桂海潮出生在施甸县姚关镇姚关社区,也是集镇所在地。因家中田地较少,父母在桂海潮儿时就开始在集镇做起了服装生意。在姨妈杨平美的印象中,他们时常天不亮就出门,到附近的集镇赶集,有时天黑才回家。五六岁的桂海潮经常吃、住都在外公外婆家。

“那时候农村也没什么玩具,他和同龄的孩子差不多,偶尔喜欢看看黑白电视,虽然话不多但村里的娃娃都喜欢跟他玩。”杨平美回忆,桂海潮从小做事情就特别专注,就算是看电视也旁若无人。在同龄孩子中,桂海潮要显得更懂事一些,从不惹事打架。

在当老师的舅舅杨天福眼中,从上学开始桂海潮就特别自律,放学回来看电视也时常看《新闻联播》,看完了就自觉回去做作业了,从不需要大人操心。闲暇时候最喜欢跟随小舅一起去山上放牛、放羊,特别喜欢亲近自然,他乐观开朗的个性或许也是在这一时期养成的。

儿时的桂海潮长得黑瘦,上小学总是坐第一排,到了初、高中他才开始慢慢长得壮实。小学老师赵光富对他的印象是“非常喜欢提问”,有些问题让人意想不到,连老师也答不上来。乡村小学可以看的书特别少,桂海潮业余时间总喜欢抱着书,从为数不多的书籍中探索广袤的未知世界。

熟悉桂海潮的街坊邻居都觉得他不仅成绩好,而且个性稳重、温和,这一点和他的父母非常像。“他的父母是高中同学,以前因为家庭条件不好,没能上得了大学。”舅舅杨天福回忆,或许桂海潮从小看在眼里,学习也特别刻苦。

学生时代的桂海潮(后排左二)施甸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我父母都是非常内敛、随和的人,从不和人发生争执,也从不打骂过我们。”弟弟桂海益回忆,父亲虽然话不多,但遇事沉着冷静,哪怕兄弟俩偶尔犯了错,也不会苛责孩子。对于兄弟俩的成绩,父母也不过多过问。父亲最常说的话就是“用心去做就好了,遇到困难就想办法解决”,父亲沉稳坚韧的个性也深深影响着兄弟俩。

桂海潮执行任务期间,在北京带孩子的父母也十分低调,每每有媒体问起,父亲总是内敛谦逊,不愿过多谈论儿子的成就。

不只是“做题家”从小有主见爱思考

中学时代的桂海潮也一直保持着喜欢看书、爱提问的好习惯。高中时期的数学老师杨中军回忆,以前数学课总是在上午第二节,下课铃声响起,当同学们纷纷奔向食堂,桂海潮总会抓住老师请教问题,经常一讨论就是半小时。“和普通的学生不同,得知标准答案后,他往往还会有自己的见解,并且和老师讨论有没有更简易的解法。”令杨中军印象最深刻的是,高考数学桂海潮提前半小时交卷,见到老师时自信满满地说“满分应该没问题”。

学生时代的桂海潮(左二)施甸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桂海潮给各科老师留下的印象都是有天赋、有主见、勤奋、而且心态非常稳,同时还是“时间管理达人”。“吃饭他总是错开高峰,平常洗漱的间隙也在学习,就连熄灯后还打着电筒在学。”高中化学老师杨洪洲说,也正因为如此,学生时期的他早早地戴上了眼镜。

“一般成绩好的同学会有些‘高冷’,但桂海潮不是,有同学提问他都会很热心地解答,也能和同学打成一片。”桂海潮高中英语老师孙爱春还记得,高三期间,学校给桂海潮单独安排了住处,距离她家不远,每天早上6点左右,孙爱春都能看到桂海潮在大声朗读英语和语文,寻找语感。他不仅擅长找学习方法,每次做完试卷还会主动问老师要试卷来做。2005年高考题目相对简单,对于各科实力较强的桂海潮来说,其实有些吃亏。他考完第一反应是“高考题怎么是这样的?”

很多人喜欢用“小镇做题家”形容来自小城镇的学霸们,在孙爱春看来,越是小地方,信息越不发达,孩子们没有更多资源,潜力也没有完全被发掘出来。对于这样的孩子来说,做题确实是走出去的捷径,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只是“做题家”,随着他们接触的世界更大、舞台更广,孩子们的潜力也能得到充分释放。桂海潮的经历,也给这些小城的孩子们带来了无限希望。

云南网记者期俊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