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开屏策划|上哪找菌、怎么识菌?云南捡菌“老司机”这样说→

“雨水到,菌子笑”,随着雨季的到来,云南人的心开始躁动了起来,雨水一落地,野生菌便会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面对大自然的馈赠,当地的找菌人也不辞辛苦,组成多路找菌大军每日不断进山找寻,随后带着满满的收获进入当地各农贸市场,以满足当地食菌人的口福。那么,上哪找菌、怎么识菌?我们来听听云南各地找菌“老司机”的找菌“秘笈”。

保山


(资料图)

一个找菌季收入能过万元

进入雨季后,保山市隆阳区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吃菌季”。在众多野生菌当中,保山人对粉菌情有独钟。粉菌,属牛肝菌科,在保山也叫作粉见手,因色鲜味美备受当地食客的青睐,市场上的价格也远远高于其他菌种。针对当地食客的这一喜好,很多找菌人每年都瞄准了粉菌下手,一个赛一个地成为了找菌高手。

今年44岁的张忠梅就是当地一位找菌能手,连日来,为了每天都能收获满满,她都是早上5点就出发登山,沿着熟悉的线路不辞辛苦走遍各个山头。

“今天我虽然只找到了半箩筐,但找到的粉菌个头饱满,颜色好。”6日下午,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见到张忠梅时,她刚把当天采到的新鲜粉菌送给一位向她订购的客户。“有2.3公斤,每公斤180元,共卖了414元。”张忠梅对这个收入很满意。“今天找来的粉菌质量好,顾客一看就很喜欢,也都没跟我还价就买下了。”

张忠梅说,她从端午节开始上山找菌,半个月下来每天都有收获。“多的时候每天能找到5公斤多,少的时候也有2公斤以上,价格根据当天的质量定,但每公斤能卖160元以上。”张忠梅说,保山的找菌时间一般都是从端午节开始持续到8月底左右,算下来每年也就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是找菌的黄金季节。“但越往后菌子会(越可能)生虫,质量就会差一些,卖价也就起不来了。所以这段时间我的事情就是每天进山找菌,其他什么都顾不上了,为的就是能保证卖个好价钱。”

“一个找菌季下来,我的收入就能超过1万元,这占了我年收入的三分之一。”说起找菌,张忠梅很是自豪。“我找菌已有30年的历史了,10多岁时就跟着父母上山找菌,对于找粉菌,我觉得自己还是厉害呢。”

保山的顾客爱吃、会吃粉菌

据张忠梅介绍,粉菌很多地方都有,但数保山城区以西西山梁子的质量最好。“保山人常把其他地方采的粉菌叫作来路菌,这种菌卖价每公斤60-80元,只有西山梁子出产的才是最好的粉菌。”张忠梅说,保山的顾客很挑剔,一般买粉菌只买西山梁子的,也不管价格贵不贵。“我找的粉菌要放到市场上去最少要卖200元以上,但我卖了很多年,已有很多顾客熟悉我,基本上我刚在微信上发照片,就有人跟我买了。虽然便宜一点,但也省了我还要去摆摊的辛苦。”

“保山的顾客不仅喜欢吃、会吃粉菌,还会看,是不是西山梁子的粉菌他们一眼就能看出来。”张忠梅说粉菌的价格完全是由顾客和市场决定的。“你如果想用来路菌来‘骗’顾客,是做不到的。”

【找菌秘诀】

3条线路采到最好的粉菌

张忠梅说,如果问找粉菌有什么诀窍,她认为一是要有熟悉的线路,二就是不要怕辛苦。“我的主(主要找寻)方向就是保山人说的西山梁子的大宝盖山,我每天进山平均要走20公里,要走四五个山头。”张忠梅说,此前也听说有些找菌人有自己的“窝子”,但据她找菌的经历来看也不一定。“粉菌很奇特,一个地方你今年去找了有,明年去找也许又不会有,这就需要你有耐心。”张忠梅说,尽管很多人都有找菌的经验,但不一定每天都会有收获,这里面有一定运气的成分。“我的一个(同)伴头天进山找了10多斤,但今天找了大半天只找到两小朵。”张忠梅说,去年有一次进山,她也是跑了好几个山头一无所获,想着都没抱希望了,不想在下山途中拐进一个不起眼的山坡,竟然发现了一大堆粉菌。“我的箩筐装都装不下,这把我高兴惨了。”张忠梅说,对于找菌人来说,能每天找到菌子就是最大地喜悦。

那如何才能找到质量好的粉菌呢?

张忠梅说,西山梁子是有范围的:“一般有3条主要的大线路。一条是从保山城北的白纸房出发,一条是从城区中部的太保山出发,另一条是从城南汉庄的灰窑出发,进山后又分成多条小线路,围绕各个山头去找。”

张忠梅说,从北开始的线路为白纸房至石马山,再至后面的各个山头;从中部开始的线路为太保山至小宝盖山、老鼠山、大宝盖山、老牛圈、八汪潭等附近各山头;从南开始线路为汉庄的灰窑至江家山、杨家山、李家山再到汪家山等山头。“只有在这个范围内长出的粉菌才被认为是西山梁子的,才被保山人公认为品质最好,也才卖得起价。”

“很多找菌人都会选择中部太保山到大宝盖山这一线,主要是因为现在交通环境好了,很多找菌人都是开着车、骑上摩托进山,这样省去了一大截进山的路程。”张忠梅说,她和几个伙伴都属于摩托大军,一顶帽子一把小钉耙、一件雨衣一个箩筐就是每天的标配装备。

“骑上摩托去找菌,一找一箩筐。”张忠梅说,虽然找菌季时间不长,但每天能为顾客送上自己找来的新鲜的粉菌,就是她现在每天最开心的事。

玉溪

头水菌已“落潮”,二水菌将到来

王家驹是玉溪市红塔区大营街街道甸苴社区6组村民,每到本地野生菌上市的时候,是王家驹一家最忙碌的时候。清晨4点左右,他们便已经在山里,借助手电筒的灯光,寻找野生菌的踪影。

甸苴社区山地多,丰富的森林资源给野生菌提供了很好的生长环境,这里海拔1600-2000米的区域都盛产菌子,能长出红葱、白葱、青头菌、干巴菌、黄赖头、鸡枞、摆依、铜绿菌、白羊肝等10多个品种的野生菌。

“甸苴产出的野生菌不但菌味香浓,而且这里的土壤是腐殖土,生长出的干巴菌不夹沙,口感好,在市场上很好卖。”王家驹说,甸苴独特的气候和土壤环境,让这里的菌子很受市场欢迎。

从2019年开始,王家驹就从村里承包了5个山头捡菌子。今年端午节后两天,王家驹在自己承包的山地里,捡到了今年的头水菌。“头水菌捡到的数量总共是100多公斤,品种是红葱和白葱。”王家驹说,今年头水菌的菌期持续了10天左右。头水菌后,山里便没有了菌子,他们正等待下一波菌子的到来。

菌子季从端午前后开始,持续5个多月。最早出土的是红葱和白葱,立秋前后青头菌开始出土,7月中旬到11月初都会有干巴菌、摆依,火把节前后出土的野生菌品种最多,数量也是最多的……有着丰富的捡菌经验的王家驹对各种菌子的出土时间了如指掌。

【找菌秘诀】

鸡枞不挪窝,干巴菌没规律……

王家驹总结了一套拾菌的小技巧。“松树的直径在10厘米左右,树旁杂木不多的地方更容易找到菌子;在山坡、山坳容易找到见手青;长鸡枞的地方要有白蚁窝,鸡枞的位置基本不会变,发现一次以后就到同样的位置找;干巴菌就没有规律了……”说起捡菌的技巧,王家驹滔滔不绝。

“按照经验,第二波菌子会在头水菌出菌后1个月左右开始出,预计会在7月24日左右出土,比往年推迟10天左右。今年天干,估计菌子的数量不会太多。”王家驹告诉记者,甸苴的山地基本都被当地村民进行承包,除了承包人外,其他人是不允许进入捡菌的。

每到菌子季,王家驹便会收到新老顾客提前预订菌子的订单,有的客人会直接上山取菌,他家的菌子基本上都是通过预订便已售空。除了预订销售,当地人会将新鲜捡来的菌子带到距离村子3公里外的大营街农贸市场里销售。

大理

40岁有30多年的采菌经验

随着雨季来临,在滇西地区的大理州宾川县的山林中长出了丰富多样的野生菌:牛肝菌、铜绿菌、珊瑚菌、青头菌、鸡油菌……吸引着许多采菌爱好者前去一探究竟,有的会在周末带着孩子去体验采菌的快乐。

刘明峰是当地一位“采菌达人”。他说:“采菌首要素是‘要起得早,走得远’。晚了只能走别人的脚迹窝了,哪里还有什么菌子;另外大多数人都走得近,近处人多,只有去到别人去不到的地方,才能采到别人采不到的好菌子。”

据了解,今年40岁的刘明峰有着30多年的采菌经验,小时候就跟着父母漫山遍野去采菌卖,他对野生菌的浓厚兴趣就是那时候培养起来的。当时他偶然发现了一种罕见的菌种,卖了很高的价钱,从那以后,他迷上了采菌带来的乐趣和经济价值。通过多年的学习与实践,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每年的采菌季,一家人每天都上山去采,个采菌季下来,能有两三万元收入。

与普通采菌者看到珊瑚菌、鸡油菌就会兴奋地大呼小叫不同,刘明峰对“杂菌”看都不会多看一眼,更不会去采,因为他背着上山的小竹篮子容量有限。“要是‘杂菌’我也采,我的小篮篮咋装得下?”他的采菌随身装备是:一个小竹篮、一个两升装的矿泉水瓶、一块白色塑料雨布、一个小铲子。“好的菌子要拿小铲子把根周围的土铲掉,再把菌子的根也挖出来。”

【找菌秘诀】

多观察,别踩了野生菌都不知道

刘明峰介绍,找到好的采菌地点是关键,有些山上野生菌很多,有些山却很少,而且不同的菌种生长环境也有所不同,要提前有所了解,根据菌种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地点。在野外采摘野生菌时,要随时注意观察。很多新手在山林中走路都跌跌撞撞,脚踩了野生菌也没发现。而有些野生菌可能藏在落叶或杂木、野草丛中,不注意看就会错过。

采摘野生菌时,要特别注意辨别毒菌和食用菌,以免误食有毒的品种。“分辨毒菌和食用菌,只要远远看一眼我就晓得了。我需要把时间都花在去采价格高的菌子上。但对野生菌不熟悉的人就要特别小心了。”刘明峰还提醒,不常进山的人,有必要携带一些基本的野外生存工具以及应急药品,以备不时之需。另外,要注意相关安全知识,避免遭遇意外情况。

采菌是一项有趣的活动,采菌的过程可以增加对大自然的认识和热爱,也能够获得新鲜美味的食材,丰富人们的餐桌。初学者多加观察和学习,熟悉各类菌种的生态特征和生长规律,同时也要注意保护环境,不乱丢垃圾,保持环境整洁,不过度采摘,不破坏自然生态平衡。

曲靖

今年天干,菌子难寻

曲靖市马龙区是远近闻名的菌乡。每年的这个时节,阵阵夏雨过后,葱茏的群山上青头菌、鸡枞、干巴菌等各种野生菌便如雨后春笋般从土里钻出来,带着泥土与青草的芳香,成为各路吃货们餐桌上的山珍佳肴。

伴随着野生菌产业,当地也出现了专业的“捡菌人”,一群捡菌小能手,游走山间搜罗各类舌尖上的菌子。马龙区马鸣乡的浦仕平和赵玉花夫妇就是这样的“手艺人”。

曲靖菌子看马龙,马龙菌子看马鸣。今年44岁的村民浦仕平是马龙区马鸣乡马鸣村委会大麦地村土生土长的村民,从小就随着父母满山跑,热爱捡菌、吃菌,对家乡的每一片山林轻车熟路,爱上林间那些冒出来的“奇珍异宝”。

每年6月份到国庆节是“菌子季”,浦仕平夫妇的主要工作就是“捡菌”,以此来增加收入。

2018年,浦仕平夫妇结合当地要设立野生菌扩繁保护基地的政策,承包了12年马鸣村山腰坟的500多亩山林,每年花费4万元左右的承包费,把“捡菌”当事业来做。他们将包下的500多亩山头围上栅栏“养菌”,带着八九个工人吃住都在山上,每天清晨、傍晚分时段分片区捡菌,开启了包山捡菌、卖菌之路,一年卖菌一吨多,年销售额二三十万元,纯收入10余万元。

今年的“菌子季”又来了!清晨6时,天还未破晓,鸟鸣山涧,浦仕平和他的妻子又拎着篮子,带着捡菌的专业钩子,满怀期待地扎进了山林,开启一天的“寻宝”工作。他会一边捡菌一边给记者传授各种捡菌技能,比如杨梅树下多长青头菌,高耸的松毛下轻轻扒开一般就有菌,鸡枞窝不要乱刨,要保护菌群……诀窍干货娓娓道来。

天太干,珍贵菌子“捡不着”

“今年太干了,雨也没怎么下,雨水不足,菌子产量低,目前一天就捡点见手青和白葱菌,青头菌、干巴菌直接少得出奇,根本捡不着……”浦仕平有些沮丧地说。往年他家一天捡菌,除掉工人工资,还有两三千的收入,今年一天进账只有百元左右,情况还不稳定。

浦仕平告诉记者,往年6月份他们就开始了捡菌工程,今年一直延期到7月初才正式上山捡菌。高温天气,长期缺乏有效降雨,对野生菌的生长造成了不利影响,尽管曲靖各地陆续有野生菌上市,但品种和数量不及往年“红火”。

浦仕平说捡菌是一件快乐的事,每每捡到珍贵的菌种,他会开心地跳起来,“有一次意外发现一大片干巴菌,当时那个兴奋简直无法言语!一朵朵珍贵的野生菌攒出了好日子。”

【找菌秘诀】

跟着雨水找“菌窝”

“同期相比,往年此时菌子已经多得很了,一天直接捡不完。今年这个天气是腿都跑细了也捡不着,连毒菌都有点看不到!”浦仕平无奈地开着玩笑。他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多下点雨,承包的几百米山林能长满野生菌。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李春丽崔敏王利绚蒋琼波摄影报道

采访统筹李春丽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