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宁古塔,听名字似乎是一座塔,其它跟塔没什么关系,仅仅是满语的汉译。宁古塔是清朝一处军事要塞,地点位于于黑龙江省海林市古城村。

宁古塔作为一个独立区划设置于顺治十年(1653),起初是为了防备沙俄,清朝统一全国后,由于不能通过俘虏的方式获得奴隶,所以就通过流放的形式,强制流人徙居此地给披甲人为奴。康熙十九年(1680),清朝颁布《刑部现行则例》,正式把宁古塔设为了流放的目的地之一,以补充当地稀缺的人丁,加强边地防务建设。

流行本就是古代五刑之一,目的就是让人背井离乡去往一个气候、环境完全不同于家乡的地方,感受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所以,古代流放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南方人流北,北方人则流南。

但是,宁古塔在清朝的可怕程度,却远超历代,这一方面是因为清朝的疆域广阔,另一方面则是清朝存在"奴"这种历史倒退。所以,清朝人如果听闻自己被发配到宁古塔,往往痛哭甚至崩溃。

清代的《流民叹》中就有这么一句:"谪戍宁古塔,眉与诸兄泣血颠连。"离乡背井只是其次,宁古塔最可怕之处在于它的自然气候。清朝初年,有位叫吴桭臣的人曾记述了宁古塔的天气:其地寒苦。自春初至三月,终日夜大风……七月中,有白鹅飞下……八月中,即下大雪。九月中,河尽冻。至三月终,草木尚未萌芽。"

东北地区本就是我国的寒冷地带,而清朝时期我国又正处于第四个寒冷期,所以,当时的东北远比现在还要冷得多。但是,被流放至这里的人往往连单衣都没有,这是因为他们的大部分衣物和有限的财物都用来换取必要的生存物资了。《流民叹》中就形象的描述过这一场景:"驱驰数百里,囊底无一钱。空山绝四邻,豺虎时盘旋。寡妻病哀惫,丁男衣不全。有地皆蓁荆,手足徒胝胼"。

此外,宁古塔恶劣的环境导致农业产量很低,清宫档案中就曾保存着宁古塔驿站官的公文:"(流民)糠秕多,出米少,做稀糊食七、八月,今已断炊,男女皆陷于绝境,命在旦夕"。所以,就连清朝官方的奏折中都提到:"又闻宁古塔地远严寒,至其地者九死一生。"。

除了气候的考验外,繁重的体力劳动是第二重磨难。

康熙五十九年,一位叫李潢的人因为不堪忍受正红旗披甲济猛哥家中繁重的劳动,于康熙六十一年逃亡蒙古,但最终被擒获。此外,在押解过程中,押解官兵对犯人及其妻子的肆意凌辱也是常态。

上述这些都是导致宁古塔流放罪犯死亡率高的主因。到乾隆朝时,由于边疆防御重心的转移,流放地才逐渐从宁古塔改为新疆。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