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12月29日,记者从山东省财政厅获悉,锚定“走在前”目标定位,构建“大绩效”管理格局,山东比国家要求提前一年建成了“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运用绩效“小切口”,做好资金“大手术”。2022年山东财政围绕项目、部门和政府预算三个层级,坚持问题导向和有解思维,深化创新,推动财政资源优化配置和资金效益全面提升。

项目预算层面,全面实施成本绩效改革。按照过紧日子要求,将所有财政资金纳入成本绩效管理范围,加强支出管理和成本管控,算好成本账,下好效益棋。在工作中,将绩效目标表中的成本指标调整为一级指标,规定在事前绩效评估中增加成本效益分析内容,成本约束力进一步增强;各级围绕环卫保洁、场馆运维等15个公共服务领域制定1400多项财政支出标准,全部应用于2023年预算编制,有效缓解财政收支矛盾,共节约预算资金8.2亿元。

部门预算层面,系统重构整体绩效管理,从指标体系、管理模式、结果应用等方面系统优化部门整体绩效管理。统一标准,推动管理结果横向可比、纵向可用。扩围提质,选择省水利厅等9个部门开展部门整体评价,数量比去年增加4个;评价规模达106亿元,增长285%。同时,加大市县工作督导力度,推动部门整体绩效管理向基层部门延伸,截至2022年底,已实现省市两级部门整体绩效管理全覆盖,县级覆盖率超过60%。奖优罚劣,通过整体评价,共发现9个部门124项问题,提出109条建议;对于评价得分前三名的部门,省财政予以通报表扬;对于评价结果为“中”的1个部门,压减其2023年度2%的商品和服务支出,部门履职成效和业务实施效果进一步提升。

政府预算层面,提升财政运行综合绩效。针对当前经济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各级财政运行压力加大等现实情况,探索从财政运行角度解决政府管理难题。建立省对市、市对县(区市)、县对乡镇(街道)的三级评价管理机制,同时,根据各级管理重点,围绕收入组织、支出保障、规范管理、可持续性和运行成效五个方面,构建不同层级的评价指标体系,推动财政健康持续发展。开展四市(县)评价试点,首次开展对德州、济宁2市和莒县、临邑2个省直管县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评价采用现场和非现场相结合的方式,共发现支出进度慢、资金管理不规范等10类问题,及时将评价情况反馈市县,督导整改落实。多措防范化解风险,通过评价,进一步摸清了市县管理真实情况,采取有力举措堵住管理漏洞,防范化解财政运行风险,推动预算管理由“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赵小菊 通讯员 唐韶龙 报道)

推荐内容